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退耕还林不能一退了之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20日 07:52 经济参考报

  退耕林木面临灾害困扰 断粮威胁农民有复耕危险

  退耕还林是保护生态、减少水土流失的重要工程。记者3月份在甘肃部分地区发现,尽管这项工程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但受管护资金缺乏、经济效益见效迟缓等因素影响,大量退耕林木出现管护难题。

  退耕林木暗藏管护和复耕危机

  甘肃省于1999年开始进行退耕还林试点工作,并于2002年在全省正式启动,目前共完成退耕还林建设任务2313.3万亩。

  定西、平凉和武威是甘肃省退耕还林的重要地区,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四五年来,这些地区均面临着兔害、鼠害增多的现实,林木防火和日常管理工作非常薄弱。

  记者在定西市馋口镇赵家铺村金盆山看到,自2002年这里实行退耕还林以来,昔日光秃秃的山坡长起了大片的柏树,大多数柏树有1米多高,与周围几乎寸草不生的黄土山对比鲜明。村主任刘治邦说,金盆山共退耕了7100多亩,树木成活率高,对改善当地小气候和治理水土流失非常重要。

  但他同时说,现在最头疼的问题是,随着林木长大,老鼠、兔子也越来越多,特别是一种名叫中华鼢鼠的老鼠泛滥成灾,专门吃树根,一些小树就被咬死了。现在采取的措施只是撒药和设置人工弓箭,基本上属于个人行为,缺乏统一行动,效果并不明显。

  在今年2月举行的甘肃省林业局长工作会上,武威市因林木成活率低受到了通报批评。武威市林业局局长何永基向记者诉苦说,成活率低有两个原因:一是武威大部分地方干旱少雨;另一个就是病虫害严重,全市天牛的危害面积达100万亩,成片的树林都被虫子吃死了。

  平凉市泾川县飞云乡坡头村退耕地造林近4000亩,绝大部分是刺槐。记者在坡头村一个退耕还林点看到,虽然密密麻麻的刺槐遍布山坡,但大部分刺槐都长得歪歪扭扭。村支书牛本忠说,由于当地气候较为湿润,刚开始时林木长势良好,但后期管理没有跟上,大多数树木都是任其自然生长,以致“歪歪扭扭”。

  平凉市林业局局长吴镇图说,退耕林地还面临着遭复耕的潜在危险。这是因为,平凉市退耕还林补助期限将在未来两年陆续期满,而无论经济林还是生态林,到那时都没有产生经济效益,农民在断粮的威胁下,很可能重新开垦已退耕的林地。

  退耕还林成果难巩固难在何处

  管护不力无疑将对巩固退耕还林带来不利影响。记者调查发现,三因素造成退耕还林成果难以巩固。

  其一,管护资金缺乏。何永基说,粗略估算,治理天牛虫害的费用高达数百万元,而地方是吃饭财政,拿不出这么多钱来治理。平凉市退耕办副主任晏琼介绍,虽然国家对退耕地给予每亩160元的补助,但这么大的工程却没有工程管理费。

  其二,气候因素致使退耕林木迟迟不能产生经济效益。退耕还林地区几乎都是贫困山区,在一些劳务输出、养殖、特色农业等配套措施跟不上的地区,农民对退耕还林补助依赖性强。吴镇图说,甘肃大部分地区位于北方,干旱少雨,树木生长周期长,与南方没有可比性,这样就会造成补助期限和实际产生经济效益日期之间存在一个“断档期”。退耕还林补助停止后,如果农民收入还没有提高,就有可能在林地里再次种庄稼。

  其三,一些退耕还林点规划不尽合理。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以畜牧业为主,海拔有2000多米,从地理条件来说,许多坡地更适宜退耕还草。但退耕还草补助期限只有3年,而退耕还林最少为5年,有的地方为了获得更多补助,不顾实际地搞退耕还林。天祝县大红沟乡西顶村野菜湾组从2001年实施退耕还林以来,1300多亩退耕地迄今没长成一片树林。记者在野菜湾组看到,退耕地里长着稀疏的芨芨草,边缘地带用铁丝拉起的围栏大部分已经损坏,有的牛羊在坡地里悠闲地吃草。村民陈德英说,这些退耕地几乎没种活一棵树,更别说长成林子了。他解释说,野菜湾组海拔近3000米,树木成活率极低,村民开头几年还尽心尽力管护,但后来发现没有任何效果,于是干脆放弃管理了。

  补助年限不应搞“一刀切”后期管护需加大投入

  晏琼说,平凉市退耕地造林中有4.63万公顷刺槐,15年后才能进入抚育间伐期生产椽材,每根按现行市场价5元至10元计算,每亩年均收益73元至147元,见效期比现行生态林补助期长7年;落叶松、油松每亩年均收益可达220元至330元,与种地基本持平,但见效期更长。定西市林业局副局长柳建堂介绍,全市退耕地造林主要树种是柴柏,从树苗长成椽子至少需要50年,当地大多数农民刚刚脱贫,退耕还林补助甚至是主要收入来源,停止补助对农民的生活影响很大。

  吴镇图就此建议,退耕还林补助应当按照不同地区分类指导,不应搞“一刀切”、实行全国统一的补助标准,对北方和干旱地区应适当延长补助年限。

  何永基说,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林牧矛盾突出,退耕地必须用围栏围起来,否则就会遭到牲畜破坏,但这项费用不在退耕还林补助之列,往往很难凑齐,如果不加强这方面的投入,退耕还林效果将大打折扣。

  晏琼认为,退耕还林不应满足于完成了多少任务、树木成活率多高,而应当不断巩固来之不易的成果,建立长效机制。一方面,防火、防治病虫害投入不足的问题已经对林木安全构成了现实威胁,加强这些方面的投入已经迫在眉睫;另一方面需要完善后期管护的制度,确保退耕还林能让子孙后代受益。


 本报记者:王衡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