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双城稻农请来10多位外来“和尚”学“念经”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19日 12:25 黑龙江日报

  王伟 本报记者 马少忠 王咏梅

  双城是旱田大县,尤其是玉米种植面积相当多。可记者在双城市兰棱镇新化村,却见到了10多位外来的稻农,他们是从吉林榆树和五常、延寿等地来的,来此包地种水稻已有好几年了,他们的到来,给这个偏僻的旱田区带来了不小的震动。

  15日,从吉林榆树新庄乡腰新村来的农民杨春雷和闫秀东正在搭育苗棚,记者问他们是否晚了点,杨春雷说这里地温低,情况特殊,现在搭棚并不晚,不会误了插秧。

  外来种稻的农民包了新化村一千多亩土地,杨、闫二人是去年来的,育苗时不了解地况,十多棚苗全白扔了,损失好几千元。新化村的土地碱性大,种水稻需要治理。结果,杨春雷去年种的90亩稻田和闫秀东种的100亩地都“赔了”。可今年他们分别增加了40亩和50亩种稻面积。

  在此打工的农民白相桂从中看出了门道:“如果赔了,你们还能增加面积吗?”闫秀东所说的赔了,就是他去年的投入没有全收回来,压了两辆四轮子和一些大棚材料,还有4眼小机井,他认为种地也有个规模效益,如果能包到地,他还想多包呢。

  闫秀东老家那里耕地少,他常年在外种稻子,他来这之前在虎林种了三年稻子,第一年让雪捂了,第二年让冰雹打了,第三年挺顺当。综合一算账,三年挣了6万多。作为一个农民,这可是了不起的收入。

  这么好的来钱道,当地人学的很少。打工的农民白相桂说出了顾虑,他们种旱田惯了,种水田技术要求很高,怕学不来,况且刚旱改水,一垧地要投入七八千元,一般人也干不起。

  今年有了变化,很多当地农民都准备来学学。村干部王树山扣好了育苗棚,准备先种一垧地。这些人中很多在这里打过工,尤其是插秧季节,一天都能挣个三四十元的。长时间看着这些外来的“和尚”很滋润,他们也有了学“念经”的心思。

  闫秀东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同样面积耕地,种水稻效益是种玉米的一倍还多。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