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李铭:当环保进入成熟期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19日 09:14 中国经济时报

  ■本报记者 张帆

  “现在大陆的环保态势有点像30年前的台湾,那时台湾的环保工作刚开始起步。”李铭掐着指头算了算。李铭从台湾来到北京已经16年了,从事了多年的文化工作,目前他是《中国台湾》杂志社的社长兼总编辑。

  说话间,他的助理给记者端来一杯水,而记者注意到,他们用的不是一次性纸杯,而是一个普通的瓷杯,李铭用的则是一个手柄已经断掉的瓷杯。

  他说,30年前的台湾,企业乱排污、百姓乱扔垃圾,蚊蝇肆虐。为此,当地政府成立了环保署,建立了环保警察队伍,用强制力来推动环保工作,罚款,甚至抓人。同时,公众媒体也开始了广泛的环保宣传,人们发现,不少传染病像登革热、日本脑炎等都与污染有关。在外力的强制与对自身健康的关注下,台湾人开始注重起环保来。

  这30年中,前10年是一个纠偏的过程,人们的诸多不良习惯被改造与摒弃。后20年则处于相对稳定的时期,虽然也有破坏环境的事件,但不会是老百姓乱丢垃圾这种层面的问题,大多集中在一些大财团、大企业为了牟取利益而破坏绿地、山体等上。对这种大的破坏生态环保的行为,民众已经有很深的认识。因此只要有开挖山坡地的动作,就会有老百姓自觉地站出来质询企业,该项目是不是经过政府审批,资金是不是到位,以防止“建筑垃圾”的产生。

  如今,台湾环保工作已经进入成熟期,市场循环的概念已经建立,人们会从一张纸联想到,如果自己随意浪费,市场需要补足,就得去砍更多的树。环保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

  在这里,宾馆备用毛巾的标签上会写着:“为爱护地球,本毛巾不漂白、不染色;为爱护自己,本毛巾无化学添加剂;本毛巾为天然棉纱织成,因含有少许棉籽油和棉籽壳,故色泽微黄,属正常自然现象,使用后将会越洗越白,越洗越软。”要坐电梯时,会发现电梯开关处有张纸条,上面醒目地写着:“依据统计数据,电梯每启动一次需耗费30元成本。为了节省资源,如果你的体力许可,烦请多走楼梯代替搭乘电梯,多走楼梯有益身体健康喔。”

  高度重视环保的细节在台湾有很多。垃圾回收箱上,往往有这样的宣传:“您每天只要一个环保小动作,就可拯救一个热带雨林。”回收的废纸也是要分类的,B4纸放在一个地方,其他的纸放在另一个地方,不可混淆。连废纸都要分类,其他垃圾更是不用说了。台北街头的分类垃圾箱很多,绝对不会给人随手一扔的大好机会。

  李铭说,台北市强制实行垃圾分类有七八年时间了。首先是要求使用标准垃圾袋,这种袋子是质地很厚的塑胶袋,不会很容易就被弄破,因此袋子里面即使有汤汤水水也不会洒出来污染环境。垃圾分为干的和湿的,湿的是不可回收的生活垃圾,有专门的垃圾车负责单独处理,而干的可回收的垃圾则运到垃圾处理站进行分类后回收再利用。最值得一提的是建筑垃圾,台北的环保队会把建筑垃圾拉到再生工厂,那里有很多的工人负责把垃圾中的破旧家具修理好并重新油漆,然后出卖。这种二手家具既环保又便宜,人们都很愿意买。

  李铭的车上总备有一盒铁筷子,这种做法在台湾人中很普遍。一群人到餐厅吃饭,他会把铁筷子分发给别人,吃完后用纸先擦干净,然后带回家消毒。同样在餐厅,如果水杯被打翻了,即使服务员情急之中拿纸巾去吸水,人们也会提醒他用抹布来擦。

  李铭说,反观大陆,民众的环保意识还处于初级阶段。比如,烤羊肉串的满街都是,竹签子随意乱丢;烤红薯用废报纸一包就吃,且不说油墨有毒,而且浪费了纸。中国人最爱吃饭,以前是点的多吃不了就扔掉,现在进步了,知道打包回家了,可打包用的还是一次性餐具,而且打包回去后很多人放两天不吃还是倒掉了。所以最环保的做法还是应该少点一些,够吃就行。李铭认识的人中有不少有钱人、“大腕”,可李铭对他们的很多做法却难以苟同:“一起吃饭,我拿出铁筷子,他们会笑——累不累呀,怕一次性筷子不安全,咱有钱,到大饭店吃呀,那儿的一次性筷子质量好。”

  李铭说,要让人们接受环保,需要很多配套措施,比如对回收品要有可靠的消毒和灭菌措施。但现在,这些配套措施的缺乏使人们不敢放心地去选择环保的做法。他自己就“着过道”,一次坐飞机,他用发的一次性消毒纸巾擦了一下眼睛,结果从急性结膜炎转成角膜炎,足足折腾了半年时间。

  因此,他认为政府要实现环保的目标,必须对使用与被使用者、生产者与回收者整个循环链的每一个环节做充分的考量,这样制定的政策才有可能落实,而不是走过场。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