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政府一手长一手短 开封样板国企二度改制终败落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17日 10:12 经济参考报

  阳春三月,河南开封中州机械集团公司大门紧锁,1800多名职工已经全部回家。

  始建于1948年的河南开封中州机械厂,是国家定点生产农机的大型骨干企业,在2000年企业第一次改制前,因为效益显著被树为“样板国企”,年创造利税近2000万元。

  但一次并不成功的改制不但让企业走向败落、职工意见强烈,也动摇了职工们对政府
部门的信心。

  因为对企业二次改制不满,这家企业职工2005年下半年多次大规模上访,最终导致职能部门和国企职工、国企职工与兼并方严重的互不信任状态。

  样板国企“改”向败落

  2000年,有1亿多元净资产和5000万元职工工资结余的开封中州机械厂进行改制,因为企业效益好,职工也大力支持,改制后的新公司开封中州机械集团有限公司,职工股占到了83.1%,国有股占16.9%。

  但由于改制仓促、政策不配套,原开封中州机械厂职工没有进行身份置换,管理层依然由政府任命,企业重大决策职工无力监督,为企业继续健康发展埋下了隐患。

  三年后,开封中州机械已经资不抵债9000多万元,到2003年底彻底停产,期间公司投资的八个公司全部亏损;职工年收入由改制前的1.5万元降至2003年的5000元,2004年以来每人每月只领取150元的最低生活补贴,这点儿钱还不能准时拿到。

  中州机械企管部部长刘元志说,公司改制以来,先后对外投资八个公司,总计5200多万元,到如今全是“肉包子打狗”;价值数千万元的两个商标也被私自注销或拍卖,目前企业土地厂房被抵押给银行,账面资金挥霍一空,机器设备也被抵押,中州职工已无立锥之地。

  三年内,一个“样板国企”为何迅速由盛而衰?

  许多职工认为,2000年的改制后,企业并没有按《公司法》运营,公司的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的主要领导均由市组织部门任命,对外投资等重大决策董事长一人说了算,加上内部管理混乱,造成近两亿国有资产三年内流失一空,给广大股东和职工权益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原市政府经贸委、国资委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二次改制激化矛盾

  企业全面停产后,职工生计更加窘迫。在开封市国资委的积极推动下,2005年5月,中州机械被开封市杞县的一家叫作茂盛粮机的企业重组,职工股和国有股股权全部转让给茂盛粮机,并向职工承诺了一系列条件。但是并购方的承诺几乎全部落空。

  2005年6月,茂盛粮机入驻后企业重新启动生产,但9月份就宣布停产,职工三个月工资不发分文,茂盛粮机承诺的许多条件都没有兑现。

  按照两家企业签署的股权转让协议,“任一方违约,守约方有权选择要求终止协议或要求继续履行协议,同时有权要求违约方承担赔偿责任。”但当职工按照协议要求茂盛粮机立即退出中州时,代表16.9%国有股权的开封市国资委却不同意取消重组。

  就在此时,开封市出台了国企《下岗职工出中心并轨工作方案》,因为第一次改制没有对职工身份进行转换,中州职工被定性为民营企业职工,不能享受这一政策。本就已激化的职工情绪再次升级。

  至此,中州机械陷于进退两难的境地:职工对并购方、市国资委,甚至对政府信心严重动摇。采访中,不少职工甚至指名道姓地说国资委的个别干部是别有私心,将16.9%的股份转让给这么一家不负责任的企业,不但对职工不负责,对国有资产也是不负责。

  一些职工甚至认为,在职工拿出诸多证据和合理合法的要求面前,政府部门却推诿扯皮,而对茂盛粮机的违约行为不予制止,怀疑政府的用心何在。

  信任危机背后:政府“一手长一手短”

  许多职工告诉记者,他们现在对茂盛粮机已经没有信任的可能,对政府部门能对企业下一步发展起什么好作用也不抱信心,但如果政府能够让职工自己管理企业,一定能把企业救活。

  许多职工认为,企业两次改制中,政府明显出现了“一手长、一手短”,既缺位又越位的问题。在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监管国有资产增值保值,以及督促并购方兑现承诺等方面明显手短;而在企业改制的方案、合作对象选择、合作方式以及合作过程当中,充分听取意见、尊重职工意愿等方面,又明显手太长。

  与政府主导的改制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职工们自发组织的生产自救的成效。在2003年底企业全面停产前后,各车间组织生产自救,一些车间分别与洛拖集团、

江淮动力集团等大企业进行合作,大多实现了赢利。精加工分厂厂长张伟说:“在我们车间承包的三年中,年年赢利,但最后因为要与茂盛粮机重组,企业负责人终止了我们的承包协议。”

  刘元志说,在与江淮集团合作的两个月中,对方注资400万元,一个半月就赚了60万元,但原企业负责人却因为想重组拒绝再合作。

  据开封市政府和市国资委介绍,中州集团的第一次改制是在政策不完善的情况下进行的,也把问题积累了下来;二次改制中,并购方确实没有如期履约,主要原因是一个股东中途撤资,以及准备投产的一个三轮

机动车目录被国家报废,导致企业出现了暂时困难。

  目前,国资委仍然在督促企业尽快解决资金问题,尽早恢复生产;对于职工的不信任态度,国资委负责人表示仍然支持这次并购,为企业恢复生产创造条件,同时继续认真协调处理职工反映的问题,做好职工的思想工作和政策解释,通过发展解决问题。

  河南省一些经济学者认为,国企改制的遗留问题只会越拖越难,政府部门应努力避免矛盾和风险的积累,规范自身操作和充分听取尊重职工意见,真正将保护职工权益放在企业改制的首位;同时应勇于承担责任,主动介入,纠正失误。绝不能出现忽视甚至牺牲职工利益换取所谓改制成果等现象,一切与国企资产盘活和改善职工生活相背的改制,都注定得不到群众拥护,也注定走不远。


   本报记者:梁鹏 顾立林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