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经济半月谈■王海坤
随着“五·一”黄金周的临近,近半个月,各省旅游业开始躁动起来,纷纷展开春季攻略。
山东半岛南部五区市组成联合体,“抱团”发展旅游业成为近日抢眼新闻。为此,
这五区市旅游部门特别研究制定了区域旅游合作互利互惠政策,以便协调解决旅游业发展中的矛盾;以“天涯海角”著称的海南出境游日渐火爆,相对于淡季的价格,“五·一”黄金周海南出境游价格普遍涨一成多,部分线路涨幅甚至达两成多;而与俄罗斯接壤的新疆,各大旅行社大打“俄罗斯旅游”牌,使得新疆“五·一”俄罗斯旅游全线升温。为了应对新疆兴起的俄罗斯旅游热,南方航空公司已恢复了乌鲁木齐至莫斯科航线,并增加了航班密度。
然而与以上个别省份情形不同的是,大批省、市均响应了国家旅游局提出的“新农村、新旅游”号召,在华夏大地上掀起一股“乡村旅游”风潮。江西旅游的春季攻略就重点塑造“中国最美乡村游”,而且,乡村游将集中体现“新农村”、“新旅游”。为此,当地目前正在抓紧建设相关软硬件设施。江西省旅游局有关人士称,今年的旅游业重点要由城市向农村转变,并围绕“乡村游”主题,还提出“旅游业收入388亿元”的目标。
而这一切,与国家旅游局的举措不无关系。国家旅游局日前发出通知,要求各地旅游管理部门和各类旅游企业紧密结合当地旅游业发展实际,将“旅游产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当地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和措施,加强旅游宣传和农业旅游、乡村旅游产品项目的开发。
实际上,乡村旅游并不是一个新概念。以农庄度假和民俗节日为主题的乡村旅游,在欧洲、美洲的历史达百年以上。欧美一些发达国家,乡村旅游已具相当规模,并走上规范发展的轨道。新西兰、爱尔兰、法国等国家,政府把乡村旅游作为稳定农村、避免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重要手段,在资金、政策上给予支持,从中也得到丰厚回报。在开发乡村旅游方面有成功经验的国家,均制定了专门的乡村旅游质量标准,产品、管理和市场开发也都比较成熟。不止在国外,就是在国内,近些年来也有一些地区通过乡村旅游使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甚至逐渐成为当地的特色产业。
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魏小安研究员总结出我国乡村旅游目前形成的五种模式:一是大城市近郊的“农家乐”;二是高科技农业观光园;三是农业新村,特点是经济发达、乡村城镇化,在发展中有意识地使本村成为有特色的目的地;四是古村落的开发;五是农业的绝景和胜景,如桂林的龙胜梯田和云南的元阳梯田等。
然而,近期各省基于“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贡献”,除了大兴土木建设相关的软硬件设施外,似乎并没有集中力量将乡村旅游上升为一个系统工程,着重于全方位建设,特别是在考虑因地制宜方面。随着“五·一”黄金周的临近,似乎在制定乡村旅游质量标准上也没看见有大动作。这就不能不让人担心,在高喊口号的情况下,各地乡村旅游“风潮”扑面而来,而“风潮”过后,所谓的“乡村旅游”会不会迅速降温,甚至在各地出现乡村旅游的“空壳”现象,遗留大量旅游设施乏人问津,亦或少得可怜的旅游收入让一些地方“投资和收益”不成正比。所以,各省在当下开发乡村旅游的过程中,不能回避、也不该回避的就是乡村旅游的可持续性。其实,在法国,这种与乡村紧密结合的旅游还有一个别称,就是“可持续性旅游”。
虽然最近也有专家经探讨认为,中国的乡村旅游应该在几个方面下功夫,如:以独具特色的乡村民俗民族文化为灵魂,提高乡村旅游的品位和丰富性;以农民为经营主体,充分体现“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的民俗特色;乡村旅游的目标市场应主要定位为城市居民,满足都市人享受田园风光、回归淳朴民俗的愿望等等。实际上,绝不仅止于此,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业界及地方政府应该更全面地考虑各种因素。只有这样,乡村旅游才可能持续发展,农民、农村才能真正持久地从中获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