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减肥保健品成专项打击重点 信任危机困扰保健行业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17日 09:04 中国经济时报

  ■本报记者夏金彪

  “自2005年以来,减肥类保健品添加化学药品的情况一直是卫生部门打击的重点,违规企业被频频曝光,保健行业的诚信再次受到影响,行业协会正为此着手建立一套诚信监督机制。”中国保健协会秘书长许华峰告诉本报记者。

  据了解,2005年,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简称药监局)在加大食品治理力度的同时,针对保健品的违法问题也开展了专项整治行动。在2005年底,卫生部等查处了“圣威赘消美减肥胶囊”等32种违法添加药物的减肥保健品,在2006年第一季度,又查处了“QQ瘦身减肥泡腾饮片”等14种违法添加药物的减肥保健品。

  信任危机困扰保健行业

  “

减肥类保健品频频被曝光,对整个行业产生了非常不好的影响,使刚刚回暖起来的保健品业再次受到打击。”北京东方康泰公司董事长杜恩莉告诉本报记者。据透露,为了达到所谓的减肥效果,不少减肥保健品厂家在产品中随意添加化学药物成分,在行业内,这几乎成为公开的秘密。由于食品企业缺乏正规医药企业的原料监督机制,这种情况对消费者健康构成了极大地威胁。

  据了解,该公司上周刚刚和中国保健协会信誉保证企业分会签了一项协议,在协议中承诺:如果消费者服用其产品后不能起到排油减肥的效果,或者在产品中发现国家明令禁止的违禁药物成分,经中国保健协会查实后,可以直接动用公司放在协会的100万保证金,先行赔付消费者。“这是保健品的信誉危机把我们逼的。”杜恩莉无奈地表示。

  先行赔付无疑是为企业戴上了紧箍咒。据中国保健协会秘书长许华峰介绍,这是建立诚信监督机制的一部分;另外,协会还将建立、健全一套诚信预警机制。“企业如果出现一次失信行为,我们将通知其改正,如果这种失信行为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我们就将向社会披露。”

  据统计,目前减肥产品已占据全国保健品市场的半壁江山,年销售额近100亿元。全国肥胖者已超过9000万人,超重者约为2亿人,有人预计2010年减肥品消费额将达到600亿元。正是如此巨大的市场诱惑让许多商家铤而走险。据业内人士透露:减肥保健品是典型的“四三二一”产品:即四分利润、三分“吆喝”(广告)、二分流通、一分成本。随意添加化学药物成分、胡乱进行概念宣传的现象非常普遍。

  保健行业治理还需长效机制

  “专项治理无疑会净化保健品市场,但树立保健品市场的诚信形象还需要长效机制。” 许华峰表示。

  据介绍,由于我国取消了“药健”字批准文号,原来的保健品从此分流为药品或是食品。“曲美”、“赛尼可”、“澳曲轻”这些以化学药物成分为主的减肥产品成为了受到严格监管的药品,而以食品为主要成分的减肥产品则成为了保健食品,一般所说的保健品也就是指保健食品。但由于一系列法律、法规没有进行同步调整,减肥保健品监管出现了漏洞。

  其次,由于涉及减肥保健品监管领域的法律、法规很多,存在着互相衔接的问题。目前我国有《食品卫生法》、《产品质量法》、《广告法》以及《保健食品注册管理办法》等。由于这些法律法规有的制定时间太早,有的是过渡性法规,互相没有有效衔接,容易出现空档。

  据了解,目前监管减肥保健品有药监、质监、工商、卫生、农业等部门,药监主要负责注册审批,

卫生部门负责处理非法添加,工商部门监管虚假广告。由于多头监管,环节众多,管理力度大打折扣,出现“人人都可管、人人管不了”的局面。

  业内人士和专家建议,要及时总结专项整治行动中的经验、教训,发现其中存在的法规漏洞与监管难点,通过借鉴药品的监管办法,建立起监管的长效机制,才能恢复消费者的信心,真正促进减肥保健品市场的健康发展。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