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安徽合肥:科技创新的试点尝试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17日 09:04 中国经济时报

  ■地区经济观察■本报记者王永群

  “今年3月份,我们与中科院院士路甬祥签署了院士来皖考察指导协议,目前正在与中关村方面磋商,希望将三板市场设在合肥。作为全国惟一的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合肥将围绕试点市政策支撑体系,打破地域、所有制与隶属关系的界限,致力打造一个服务全国的创新平台、搭建一个创新体系样本。”谈及合肥未来发展,合肥市副市长江明在接受中国经
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这样点题。

  2004年11月,科技部等部委将合肥批准为“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并且“仅此一家”,其着重点是科技与创新型城市建设,初衷是希望在中部乃至全国范围内建立一个创新平台。

  安徽省领导曾多次强调,创新型试点市建设的关键是自主创新,合肥要将科技资源整合与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强化合肥在安徽省内乃至中部地区的创新核心功能,推进合肥对外辐射和开放,放大试点市的政策综合效应,形成区域经济发展与创新体系建设的良性互动机制。

  明确试点市建设实质

  自从国家批准合肥成为全国第一个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后,国务院专门成立部级协调小组,每年召开两次会议,推动合肥科技创新工作。“从2000年的科学城到现今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围绕城市发展再定位,几年沉浮,合肥是一个很好的样本,使我们体味出自主创新战略在实施过程中经受的挫折,并观察和思考自主创新将经历的雄关漫道。”江明对此直言不讳。

  安徽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综合处处长夏安宁博士说:“合肥在安徽科教优势显著,集中了全省74%的科教经费支出、73%的科技活动人员、半数以上的科研机构。其高新技术产业在全省居领先地位,技工贸总收入达356.4亿元,占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技工贸总收入的41%。但与深圳等地相比,离以企业为主体目标的创新体系建设还有相当大的差距,突出表现在科教优势与企业创新实力不对称,创新驱动企业发育不够、自主开发能力不强。”在他看来,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化处于“游离状态”,其原因有两个:一是目前国内科研体制大体上属于集中管理型,科研机关很少在实质上了解社会需求;二是各科研单位分属不同管理部门。“这种条块分割使得一些跨单位或跨系统的项目难以按市场经济的满意原则进行有效协调,合肥创新及经济发展的环境尚需改善。”

  “作为试点市,首先应该明确创新型城市发展的内容到底是什么,谁是创新主体,创新与城市经济平衡发展的尺度与关系如何。”在合肥市召开的创新型城市支持体系研讨会上,中国科学院政策研究所所长穆荣平更强调城市发展的个性和未来

竞争力。他认为,国内诸如合肥科教资源丰厚的中西部城市,往往都是论文科学性高、经济性差的城市。在平衡国家目标与地方目标时,可以建立大一些的支撑平台,摆正科学与创新的关系。“创新发明是为了应用,在自我转化不够的前提下,投入再多都是为别人做嫁衣。依据试点市政策支持体系,合肥发展的应该以科技立市、工业强市,否则难以实现跨越式发展。从浙江‘腾笼换鸟’发展思路看,虽然理论界有产业梯度转移理论,但区域经济优先自我发展的定位注定了产业不会自动向安徽转移,能溢出的产业基本上是欠缺竞争力要素的产业,这种短期型工业也是短命工业。单一依靠沿海产业向内地转移走工业化道路只能是画饼充饥。”

  政策护航下的样本试验

  自正式开展创新型试点市建设以后,2005年被认为是合肥转身的“拐点”。新任市委书记孙金龙刮起拆违风暴,3个月拆除违法建设1000万平方米,“效能革命”和“问责风暴”陆续推出。

  “我们的突破口是从优化创新环境入手,打破以前合肥科技潜能释放过多使用行政手段的状况,致力推进市场发展,催化实现科技向现实生产力的转换,进而推动经济发展。”江明说,“创新型试点市已到了不破不立的关键时刻。”

  “市政府在‘破’的背后,是一串串‘立’的规划。”江明说,2006年,合肥推出几项大动作,首先市财政拿出1亿元作为创新风险投资基金,专项支持创新项目发展。其次市政府1号文件《关于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政策》中对专项资金的激励和引导做了细化。除此之外,政府还搭建了两个创新平台:一个是企业技术创新平台。对被认定的国家级、省级、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分别给予50万元、20万元、10万元的奖励。另外,为中小企业创新提供服务的平台,给予补贴。对于企业所购科技成果在本市就地实现产业化的,以及企业信息化建设,政府也给予相应奖励。

  目前,《合肥国家创新型试点市工作方案》和科技创新型示范企业标准出台,科技创新型企业培育计划也已实施,还建立了25家创新型示范企业、33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其中有国家级、省级和市级三个层面)、40家企业技术中心、12个科技企业孵化器。据了解,有关以企业创新、人才、环境、文化、金融等为主要内容的创新型城市支持体系建设一揽子规划也即将出台,规划将首次以系统工程的形式囊括现有各方利益平衡机制,并增添新的内容。

  江明表示,未来5到15年,合肥将继续发挥雄厚的科技资源和人才优势,强化创新思维,致力打造国际重要的、国内一流的知识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高水平人才聚集中心和创新型示范基地。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