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老板是学术怪胎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17日 08:01 经济参考报 | |||||||||
“对‘科研老板’,我们科学院历来都是反对的、不赞成的、不提倡的。但是科学院规模很大,事实上,我也不能否认在科学院内部或许还存在这种现象,但可以肯定,这种现象在科学院是没有土壤、没有法理根据的。”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日前表示,对于严重违背科学道德的行为,甚至违背法律与政策的行为,一定要严肃认真地依法处理。 路甬祥所称的“科研老板”是指这样一群人:他们虽是科研人员,却几乎不在一线
科研人员变身为发包科研项目的“老板”,这种身份转变有其深刻的体制原因。当前,我们的科研经费和科技项目支持资金主要来自政府,政府主管部门及其主管人员拥有太大的资源分配权及项目审批权,且科研经费的申报与拨给被嵌入封闭的信息管道中,留下了较大的权力寻租空间。“科研老板”就有了生存的土壤,在寻租空间里“跑部钱进”,凭借其建立在学术影响上的人脉关系进行灰色交易,或里勾外连、或重金回扣,不择手段地拿到项目,严重违背学术道德甚至违法地占有科技资源。 因此,要彻底消灭“科研老板”,必须成立由国家宏观部门组成的协调小组,凡是国家重大项目的立项、拨款、督察、验收、评价、审计等工作,均由这一机制来进行资源整合,弱化政府主管部门及其相关人员的资源分配权及项目审批权,公开透明项目审批程序。 能成为“科研老板”的科研人员,通常都很熟悉科研项目的一系列复杂程序,而现实中一些有一定学术地位或学术成果的科研人员或因为对规则的不了解,或出于对规则不认同,部分基层的中小科研机构难以得到科研经费的支持,而失去了机会。“科研老板”的背后其实是“科技经理人”的缺位。剔除“科研老板”之后,可以建立“科技经理人”制度,并以更完善的法规制度、更有效的监管体系来保证“科技经理人”制度不走样变形。 何勇海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