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零距离的旋律——山东省泰安市质量技监局创建“区域监管”新模式纪实之二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12日 06:07 中国质量新闻网

  面对面搞监管,心贴心谋发展,构成了泰安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区域监管”的独特风景线。

  监管的延伸

  2005年3月,当124名监管分局工作人员全部到位时,泰安市质量技监局同时印发了
《区域监管工作制度汇编》,局长乔法尧拿着10项“沉甸甸”的制度叮嘱大家:你们就是源头的堤坝,既要接水上岸,为民引来汩汩清泉,又要潜入水底,滤泥沙,闸污源,让春水澎湃源源不断。

  吃住在乡,开门相见,昔日难得握次手,今日监管面对面。就在这样密切的环境中,泰安市质量技监系统书写了2005年第一个春天的故事:给企业建档。

  这是事关产品质量水平提高的“卡脖”工程,有了档案就能量情监管,心中有数。可是过去因为在乡镇没有机构,工作很难深入到基层,对众多企业的产品信息、执行标准、生产能力,尤其是食品小作坊、特种设备状况,一直难以准确掌握。现在核查统计就轻而易举了,查生产证照,验质检报告,看生产工艺,算产量产值。一样的标准步骤,今天不行,就明天来;白天不便,就晚上去。

  岱岳区粥店监管分局,是清一色的娘子军,分局长陈桂云作风干练。建档中她带领焦圣娟、赵海燕两个女将,爬行车、钻锅炉一点也不含糊。当她们来到一家锻压机械制造厂时,老板故作关心地说:“9米多高的行车你们上去太危险,我从未漏检过,转转看看就行了。”陈桂云二话不说,“噔噔噔”爬了上去,半天下来共查出3台行车、5个电动葫芦存在严重安全隐患。企业老板脸上红一阵白一阵,当场表态拿出6万元搞检修。月底,当她们将全区80台锅炉、152台行车、73台压力容器等337台特种设备的质量安全分析报告上交区政府时,区长感动地说:“真是巾帼不让须眉,你们这样抓安全,有多少人晚上能睡好觉了!”

  两个月后,泰安市2618家企业全部建档。

  监管机构向基层延伸,形成了新型的信息传导机制,瞬息万变的“下情”,随时可以坐上“直通车”,为质量技监系统形成合力、快捷有力地履行职能提供了先机。2005年3月20日,新泰市谷里监管分局和协管员座谈时,了解到楼德镇有人造假化肥,立即报告上级,迅速成立三级合成、多部门参加的专项行动突击队,一夜间将3个藏匿很深的造假窝点一举铲除,查获假化肥100多吨。6月中旬,大汶口监管分局巡查特种设备时,在河道边沿的沙厂仓库内,发现一个刚开工的农药制假窝点。好一场遭遇战,他们兵分三路:看现场、作笔录、守厂门。当场查获假冒名牌农药3吨,货值4万多元。造假分子哀叹说:“想不到在这兔子不拉屎的地方,也能被你们抓住。”2005年,泰安市立案查处各类质量技监行政违法案件1121起,其中5万元以上大案141起,同比增长200%。假化肥、假煎饼、假啤酒等区域性造假行为已在泰安销声匿迹。

  从源头抓质量,过去高高在上,鞭长莫及,远水难解近渴;现在近在咫尺,眼到手到。2005年4月,夏张监管分局在对一冷库巡查时,突然发现机房有液氨泄漏,分局局长杨霞当机立断,一边关停设备,一边向上级汇报,专家会诊后,迅速排险,避免了一起重大事故的发生。泰鑫冷轧薄板厂刚进入开发区时,土锅炉冒黑烟,材料乱堆放,生产管理松懈,质量技监高新区办事处主任郇宜亮,顶着呼啸的北风和漫天大雪,连续1个多月到厂里“叫板”,敦促企业一项一项整治,终于使该厂全面质量管理达标。

  早春二月,置身泰安市质量技监局高新区办事处服务大厅,整洁、有序、周到、温暖的感觉油然而生。一字排开的4个大书柜里,120个企业按规模、生产条件、生产资质和产品质量,划分A、B、C、D 四级逐类摆放。食品企业分布图、食品监管动态图、

食品安全警示图等“五图”挂在墙上,纳入“两个安全”的企业全部定人定责。郇宜亮指着图中一家小油坊说:“像这类 D类企业我们10天巡查一次,去时带着档案,查阅上次指出的问题改了没有,这次有什么新情况需要及时补入。全局上下已经把档案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和工具。”

  监管的升华

  在新汶肉制品厂办公室,有一块状似吊扇开关的东西钉在墙上,新汶监管分局局长刘相明带领执法人员前来巡查,只见他拿出收音机一样大小的电脑往上一贴,随着“嘀”的一声,电脑屏幕上顿时出现了巡查提示:质量工艺、硬件设施等等,在“专家支持系统”菜单内,储存着现场执法可随时查阅的法律法规。刘相明揿动按钮,上次巡查的内容立即清晰地列了出来:原材料进厂记录不完整,生产线卫生差。企业负责人签字:牛宝良。

  牛宝良是这家肉制品厂的质管部长。这次,他一样在刘相明前边引路,对需要检查的6个关键点逐一检查。牛宝良边走边介绍这套德国进口设备的性能与效益,讲得刘相明双眼像钉子一样,查记录、看货单,沿着生产线挑毛病,不时往掌上电脑里输入“意见”。

  从2005年5月开始,泰安市质量技监局开始智能化电子监管试点。为什么要登上现代化监管方式的新台阶?负责此项工作的监督与法制科负责人把当时的情况讲了个明白:监管人员由于工作范围大,监管内容多,知识不够用的问题日渐突出;动态环境中,监管数据同步共享滞后。市局党组更看到监管升华的有利因素:在建的金质工程,已使各县的电脑和网络设施基本具备;基层监管队伍对电脑使用已经非常熟练。

  就像水到渠成一样,局党组决定再当“第一个吃螃蟹者”,告别传统作业方式,实现监管升华。于是成立了以局长乔法尧为组长的智能化监管改革领导小组。投入53万元,为各监管分局购买两台掌上电脑,给辖区内2600家企业贴上电子标签;试点先行,组织25个监管分局的同志召开现场会培训观摩;请山东省质量技监局标准化院的工程技术人员,对信息系统功能、程序操作知识进行系统讲解;请专家对整体方案的可行性,操作流程的清晰度,以及满足现场巡查要求等进行评审改进,使其更加利于实际应用。

  在局长乔法尧的办公室,打开微机,鼠标轻轻一点,相关数据随“叫”随到:企业分布在哪里?这个月重点巡查的内容是什么?如何根据工作量搞好分工协作等等,准确而齐全。它对于科学决策、快速高效履行职能,以及对监管分局工作考评,都令传统方法望尘莫及。去年底,根据省局要求,泰安市质量技监局开展乳制品专项调查整治,网上下达指令后,从中午12时到下午2时,短短两个小时时间,全市24家乳制品生产企业、17家养殖户的情况就全部汇总完毕。

  运用现代化手段,为企业现代化建设助力,目前在泰安市质量技监局已是寻常之事。在质量技监高新区办事处,打开视频监控投影仪,蒙牛乳业等4家食品企业重点部位的实时画面清晰地出现在银屏上。2005年8月底的一天早上,郇宜亮主任刚坐下来,监控银屏上某食品厂的一幅标语吸引住他的眼球:“新包装、新面貌、新市场。”看看去。老郇立即到厂里探情,发现工厂马上要采用新包装。“你们的版面内容有毛病。”“开什么玩笑?我们总公司属下4个企业都同时用它,总经理都批准了。”老郇没有和其红脸,而是耐心地把国家关于标识标注的新规定讲给对方听,使他们恍然大悟:“哎呀,70多万差一点打了水漂。”该企业总公司领导专门从福建赶来,找到市质量技监局表示感谢:再晚一天,我们的新包装就印成了一堆废纸,你们帮企业真是帮到了点子上。

  监管的共振

  “四位一体”尽职能,是泰安市质量技监局监管机制创新的核心。过去,各个业务部门履行职能像散开的五指,一人一把号,各吹各的调,既效率低下,增加了工作成本,又给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带来一定影响。现在,小机关大监管,人员充实到一线,按照监督、管理、服务三结合的原则,形成了“拳头”优势:质量、计量、标准化和特种设备,4项职能全交给监管分局履行。从单一到综合,由权力到责任,监管重心下移如同深层爆破,从而引发了强烈的共振效应。

  在监管中服务,寓监督于服务之中。目前,这一理念已深深融入泰安市质量技监系统干部职工的心目中。业务量大了就加快工作节奏,新问题出现了就拜师学习。如何扶优治劣、尽快提高监管区的质量水平?如何运用服务的金钥匙,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作效率?成为大家不懈的追求。拿着监管分局各自印制的服务联系卡去“串门”,都能在他们办公室的显眼处,看到墙上这样3句话:凡是企业需要的我们就要努力去做;凡是我们能做的就要努力做好;凡是按我们职能办不到的,也要积极协调解决。

  2005年上半年,夏张监管分局辖区内有11家企业,由于管理经营问题先后陷入困境。分局的同志挨家把脉问诊,不分白天黑夜、双休日,制定改进方案,疏通经营渠道,引导企业走上质量效益型道路。正源工贸酿造厂,投资1700万元才干半年,老板王桂盈就想1200万元把它卖掉,原因就是厂里总出问题,让他伤透脑筋。分局局长杨霞请来专家,从发酵池改造到车间封闭灭菌处理,从制定管理制度、企业标准,到申领生产许可证,办税务证,以及申报山东名优产品,他们比办自家的事还精心。6个月后,该厂脱胎换骨,三大系列产品成功占领市场,每天100吨的产量,使老板老王成了真正的“华东醋王”。

  产品质量抽样和检验分离,执法调查取证和审查处理分离,是泰安市质量技监局推进质量技监工作科学公正的杀手锏。它如同一条生产线的上下游,既有责任区分,又有竞赛关系。大家比干劲,看实效,监督和服务双翼飞。

  管理机制的创新,使县级局的工作运转方式产生重大转变:腾出精力谋大事,协调指导破难关。难题会诊法、蹲点带动法、协议整改法等等,一项项行之有效的新经验创造出来,使抓落实的力度大大增强。泰安有许多声名远播的传统产业,如岱岳区的肉制品加工业、东平县老湖镇的淀粉加工业、宁阳县的蜜饯业等,实行区域监管前,由于市场治理不力,发展缓慢,良莠不齐。实行区域监管后,市、县两级局把为政府当高参、擦亮经济增长点放在重要位置。对这些传统行业,他们从宏观着眼,于微观入手,一手抓规范整顿,一手抓建章立制、制定标准和认证培训工作,促使它们上台阶、展风采。新泰市羊流镇有起重机制造厂26家,昔日管理混乱,粗制滥造成风。新泰市质量技监局局长3次到羊流镇召开整改座谈会,并把监管分局设在羊流,选派局里搞特种设备的专家来当分局长。为提高这些企业管理水平,全局上下拧成一股绳,组织19家企业同步开展质量体系认证,集中办理认证验收申请,一次为企业节约资金40余万元。同时,他们全员出动,分类帮扶,重点指导,使19家企业全部获得认证证书。去年羊流镇26家起重机制造公司,产值突破8亿元。今年春节刚过,喜事接踵而至:伊朗、越南客商前来订货,“永泉”起重机进京换发新证,550吨的巨型吊车落户羊流制造。羊流镇主管工业的副书记吕桂奎高兴地说:“质量技术监督局真办实事,是他们搅活了这池春水。”

  监管的源泉

  区域监管既是工作岗位,又是人才摇篮,在恪尽职守、推进工作的砥砺中,它成为激发创造力的源泉,培养一大批现代化复合型人才茁壮成长。

  “你们辖区内3个镇街的发展战略各是什么?”、“白酒重量不足、标识不全,适用《产品质量法》、《计量法》哪一条来处罚?”、“开发区实行轧口管理不让检查企业怎么办?”……好家伙,这些问题实际而尖锐!提问题的岱岳区质量技监局局长李希恩,大庭广众之下满脸严肃,问得粥店监管分局局长陈桂云“直想从讲台蹦下去”。可是她心里告诫自己,“丑媳妇早晚得见公婆。”只有学得精,才能干得棒。

  为适应区域监管对人才素质提出的要求,泰安市质量技监局各单位八仙过海,各显其能,采取多种形式搞好培训工作。高新区办事处常年坚持三不变:周一例会学习不变,周六难题分析不变,每月底法律法规考试不变。7名工作人员,严格实行标准化管理。

  “大包子课堂”在泰安市质量技监系统名气很大。每逢周末,市局就举办法制讲座,让省质量技监局的专家们前来授课。教员紧密结合实际,析案例,评案卷,讲法理,释疑难,一次一个重点,监管人员听得非常解渴。为了节约开支,也节约时间,市局管的午饭很实惠:一人一个大包子,一碗稀饭。于是“大包子课堂”就成了喜闻乐见的法制课的代名词。

  如果说新岗位新挑战,引发了全局上下求知热的话,那么在实践中摔打、增长才干,就成了大家的自觉追求。

  在泰安市质量技监局统一部署下,身在监管一线的同志,精心探索服务从分散到集约化、管理从粗放到精细化、监管从定势到动态化、业务从单一到综合化等方面的特点和规律,指导协调能力增强,解决棘手问题办法增多,逐渐成为当地政府的得力助手。各监管分局每月为乡镇提供的《企业产品质量情况报告》《特种设备和食品质量安全状况报告》,有数据,有分析,有建议。泰安市市长贾学英要求在全市推广这一做法,称它既“擦亮了发展的双眼”,又培养了一批“爱岗敬业的高参”。

  活力之源带来动力无限。泰安市质量技监局2005年在全省系统绩效考评中,被评为先进集体,并且荣获泰安市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称号。一个政府满意、企业欢迎、群众信赖的质量技监部门,正阔步前进在齐鲁大地上。

作者:梁万魁/文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