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商业中英街能否变身人文中英街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12日 04:50 深圳商报

  中英街逐渐定格为一个淡出的身影。

  这几年,和中英街结伴而行的,总是一些并不令人感到愉悦的消息。这次也不例外,深圳商报上周报道中英街九成深方商铺关门,之后的追踪又再次揭开商业欺诈“老伤口”。用诚信重塑“购物天堂”,有评论一再开出用心良苦的“药方”,但是中英街更需要的是一次彻底地转型。在历史条件已发生重大转变的背景下,试图恢复“购物天堂”的辉煌可能
是一种不切实际的设想。

  上个世纪80年代,我们的国家仍然处在“短缺经济”的阴影中。中英街实际上是以边贸市场的形象出现在国人面前,商品丰富而且价格低廉,这种优势地位在很长时间内无人能及。据不完全统计,中英街在整个80年代接待的内地游客超过1亿人次,到深圳参观的人90%以上都到过中英街。当时每天的商品营业额都超过100万元以上,高峰时更能达到400万元。在商家的记忆中,“每天收钱都用箩筐抬”正是购物天堂的最好印证。但是眼下,无论是最初的计算器、电子表,还是后来的黄金首饰、数码产品,中英街的价格优势荡然无存。

  中英街成为“购物天堂”,只是商品短缺时代的特殊产物。能够吸引大量的游客,从某种意义上是“地利”所赐。在内地游客的观念中,中英街在很长时间内被视为“香港”的替代品,这种诱惑力在国门初开之际是难以阻挡的。当然,这种诱惑力注定也是短暂的。2004年,香港接待的内地游客达到1220万人次,“自由行”的范围眼下也扩大到43个内地城市。

  短缺时代的购物天堂,窥探香港的桥头堡,中英街可以说已经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淡出的结果无可避免。正视这种进程,对于中英街的发展尤为重要。

  成为商业欺诈的“重灾区”,这是中英街这几年才有的事。除了市场监管因为环境特殊而难度颇大外,最根本的是商家的心态并没有跟上时代的变化。过去的红火与现在的平淡形成强烈的反差,强求昔日高额利润的念头事实上在商家中十分普遍,再加上黄金时期节节高涨的租金居高不下,于是部分商家因此走上了经营歪路,随之而来的便是中英街陷入了恶性循环。

  事实上,此次中英街商铺关门事件纯属市场行为。一方面,政府加大了管理力度,商业欺诈的生存空间被进一步压缩;另一方面,在旅游淡季关门暂休是商业正常行为。换一个角度看,这也为政府推动中英街转型提供了一个契机,无情的市场之手已经击碎了商家的旧日梦。而在当地政府的规划中,转型的思路早已形成。盐田区2001年制定的发展规划就表示,旅游将成为未来中英街的首要功能,而购物功能将成为主要附属功能。

  一位内地学者曾评价说,“不会有任何一个地方能像中英街那样形象地反映出‘一国两制’的大手笔,也不会有任何一个地方能像中英街那样真切地令人联想起中国近百年来的风云变幻。”

  这才是中英街的灵魂所在。在“商业中英街”越走越窄的同时,“人文中英街”却可能拥有广阔的前景。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