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饱和”是一个形容词,其词性决定了词义的感性成分大于理性成分。
一个杯子里放满了石头,你感觉杯子已经饱和了,但其实还可以撒一把沙,再灌上一碗水,或许还能不满不溢。
近日,银监会副主席唐双宁在一论坛公开表态,中国的银行机构“总体来讲,基本
饱和”,所以在银行机构设立上,监管当局应持审慎态度——一句话让正在酝酿诞生的民营银行胎死腹中。
什么叫“基本饱和”?唐双宁并没有解释,其后接着说:“目前银行业潜在风险仍然较大,懂业务、会管理的专门人才仍然十分紧缺等等,从维护存款人利益和防范金融风险的角度出发,监管当局对银行业机构市场准入必须谨慎”。
显然,从银行业人才紧缺并不能推出银行业机构已“基本饱和”的结论。
从数量来推断市场是否饱和是件技术难度很大的事,人类目前掌握的经济学知识还不足以让我们准确预测一个市场的最佳需求量,这也是为什么当年国家有关部门预测某年份我国手机、汽车的产量均以“不准”告终,这也是为什么中国人会说:“计划赶不上变化”。
从理论上说,“基本饱和”是一个接近充分竞争的状态,其表现是企业的盈利能力渐趋下降。当前,我们银行业确有不良贷款率高、盈利不佳的表现,但其背后的原因却并不一定是充分或者过度竞争造成的。换句话说,充分竞争只是导致盈利不佳的充分条件,却不是必要条件。也许正是竞争不充分,才导致银行业管理松散,效率低下,盈利不佳。
从竞争的意义上说饱和,其实是一个动态过程,饱和与不饱和是交替的,如果市场饱和,企业会选择自动退出,如果不饱和,企业则争先进入——一大批嗷嗷待哺的中小企业无奶可食的局面正是民资抢入银行业的动力。
如果担心银行机构的退出造成不稳定的因素大于一般企业,我们要解决的则是银行机构的退出机制,而不是设立限制进入的门槛。
杨雪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