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复旦“面试”,破高考制度困局?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10日 15:46 金羊网-民营经济报

  4月1日、2日,1185名上海高三学生在万众瞩目中先后走进了复旦大学光华楼。他们中将有300人通过这所著名大学自主招生的“面试”而被录取,高考分数第一次与高校录取脱节。

  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唐安国指出:“这是中国高考制度改革的破冰之旅!”然而,由绝对清晰的笔试变成相对模糊的面试,人们仍关注着面试能否保证公平?此
次改革能否为相对刻板的高考制度注入活力?

  75分钟面试定“终身”

  这是一次新中国教育史上从未有过的大学入学考试:考场内,一张桌子、两把椅子,一个计时器。桌上摆放着前来面试学生的自荐信、个人基本信息表、高中三年各科成绩单、两封推荐信———至少一封为任课教师推荐,还有平时表现的各项能力证明材料、获奖证书、特长证明……

  与传统的高考不同,没有了答卷的“沙沙”写字声、没有了紧张难耐的考试气氛,“人和纸的较量”变成了“面对面的交流”。

  在复旦大学光华楼里,这样的考场有150个,150位面试教授分居其中,1185位学生分别走进此前电脑排位所定相应的5个房间,每位学生分别在5个房间各进行15分钟“一对一”面试,总计75分钟的面试后,教授们将进行综合判断:此生是否能被复旦大学录取?

  一位姓杨的高三学生在自荐信中写道:“最心仪的专业是临床医学”。于是在面试时他被问道“不少媒体披露过医生收红包的事件,对于医德问题,你有何看法,应如何避免‘红包事件’发生?”“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哪些矛盾,你有何观点和看法?”“有些演算题可能需要经过冥思苦想才能得到答案,你有无这样的经历,举例说明,并分析当时的心情。”这是上海七宝中学高三学生路鹏程面试时被问及的问题。在老师的推荐信中,认为小路在数学、管理方面有突出才能。

  高考成绩不影响录取

  跟以往高校实施的保送生、优秀生选拔、5%“自主招生”等政策不同的是,此次改革的突破在于“面试决定录取结果”“学校说了算”。

  自3月2日复旦大学发布自主选拔录取招生改革方案以来,近6000位报名学生通过复旦大学申请资格测试,1208位学生入围面试,最终面试录取的300名学生,约占复旦大学2006年总招生比例的10%。

  值得一提的是,被录取的300名考生,还须参加6月份的统一高考,高考成绩对录取结果不构成影响。

  希望改变“唯分数论”

  行知中学学生蒋林的话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她说,面试时,真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觉,提问者不拘泥于课本,社会关注度的考察被提升到重要位置,“要答好这样的问题,临时准备根本没用,面试考察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不用死记硬背书本知识。”

  有一名考生却有不同看法:“从2月18日我被学校确定为自主招生对象起,从复习语文、数学、外语和物理4门功课,增加到复习10门功课,从每天晚上12点睡觉推迟到凌晨2点才能睡觉!”

  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表示,这项改革一个重要的信号在于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当代大学生最缺失的是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高考指挥棒不改变,“唯分数论”的培养人才模式不改变,中国的素质教育将成为一句空话,“一张再好的试卷也无法考查考生的综合素质”。

  复旦附中副校长吴坚说:“学校大张旗鼓搞素质教育,紧锣密鼓搞应试教育,连校长都快成了人格分裂的人。复旦面试招生是一个信号,如果这种选拔方式达到一定规模,那么,从高中到初中乃至小学,大家都会重新审视:我该怎样培养孩子?”

  秦绍德表示:“希望以此次改革带动中小学改变‘唯分数论’的传统培养模式,让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都有意识地在培养综合素质方面下工夫,为基础教育的素质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体制保障。”

  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研究所副所长杨小微表示:素质教育之所以在我国中小学校中的发展遭遇阻力,其根源在于“高考指挥棒”一直没能改变,复旦此次改革,对促进中小学校素质教育的加快发展可起到催化作用,也对全国高校的自主招生改革有着示范作用。

  面试能够确保公平吗?

  不少学生家长有一种焦虑:面试人为因素较大,公平如何体现?

  秦绍德说,复旦为此次录取改革做了体制保障和科学严密的程序设计,以确保这项改革严格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要求施行———无论是面试考生还是被最终录取的考生名单,都将适时在网上公布,拒绝接受“条子生”,学校纪委将参与招生各环节工作,整个录取环节将接受上级教育部门和媒体的监督。

  秦绍德介绍,学校成立了由150名不同学科领域的教授组成的专家面试团,事先对专家团进行了严格的面试培训。面试团5人一组,分别为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技术科学、自然科学以及学生德育等5个领域的专家,文理兼顾,中青搭配。

  面试前半个小时电脑随机抽样,分配不同专家面试组所对应的考生,一对一面试完毕,5位面试教授以“A、B、C、D”四种类型完成对学生的面试评分,随后该组教授就考生的面试表现进行合议,大家不存在异议就意味着“通过”,若意见不一致,再由招生改革领导小组牵头,召集面试教授复议,经讨论若确为某专项领域有特殊才华的所谓“偏才”者,可以通过复议形式举手“通过”。专家名单、专家分组名单和学生分组名单均严格保密。

  值得一提的是,每间面试房间都放有录音笔,对考生面试过程进行全程录音,必要时将录音作为复议时的一手资料,“尽量不漏过一个未来人才”。

  复旦大学招生办主任郑方贤强调:在这项改革中,学校的声誉是至高无上的。但是不少家长依然表示,面试成绩教授的主观性较强,应该将家长代表也纳入监督队伍中,才能体现真正意义上的“公平”。(刘丹、肖春飞)

  高考制度大事记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在顺应政治、经济过渡的背景下,在此后的三年时间内,高校招生考试制度也经历了一个单独招生———联合招生———统一招生的过渡时期。

  ●1952年6月12日,《关于全国高等学校1952年暑期招收新生的规定》发布,除个别学校经教育部批准外,全国高等学校一律参加全国统一招生考试。

  ●1966年,统一高考制度被废止。

  ●1977年8月,刚刚复出的邓小平主持召开了科学与教育工作座谈会。此次会议实现了对1966年取消高考的否定之否定。

  ●1977年冬天,570万考生满怀热情走进了期盼多年的考场。1978年夏季,又有590万考生参加考试,两季考生共有1160万人,是迄今为止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一次考试。

  ●1999年,广东省试行了“3+X”科目设置方案,语文、数学、外语三门为必考科目。

  ■点评:高考是地狱高考是天堂

  多年来,高考制度上迟迟不见任何改革。究其原因,在于刚性的高考制度,虽然损害了国家未来的公共利益,却能保障底层精英可以通过个人的努力向上流动———它已是一头让人哭笑不得、又无可奈何的怪物。

  中国近20年来的高速发展,带来了社会的巨大失衡。社会的不平等固然可怕,但更可怕的是社会流动的匮乏。只要底层精英还有向上流动的指望,还有某个比较公平的制度作为出人头地的保证,这个社会就可维持。高考制度作为当代新科举,就承担了这一社会缓冲阀的功能。年轻学子们可以出身贫寒,但只要你是一个读书的种子,就有希望跳上龙门。

  高考制度是目前中国仅有的几个基本剔除了人为因素的刚性制度,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当然地区差异依然很大),考生的所有素质都被化为应试教育中那些可量化、可比较的直观数字。尽管社会各界都明白“唯分取人”未必合理,但一般老百姓不这么想,他们要的是公正,要的是与上流社会同样的权利,这些年围绕着高考的争论,社会舆论关心的焦点不是考试和招生方式是否合理,而是是否真正实现了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如何将权力、金钱和地区差异的因素排除出去。

  就形式化和非人格化而言,如今的高考比当年的科举还厉害,科举是否录取,还取决于考官的个人口味,但如今的高考却将考生和考官的人格和个性因素降到最低,完全成为一场机器式的功能性博弈。如今的中国社会,人们听到了太多的教育腐败的负面例子,大家对人空前地不信任,大家可以相信哈佛,却不敢相信北大、清华。人们只相信制度,特别是像高考这样的刚性制度,即所谓的程序合理性。而这正是高考改革的瓶颈所在。

  现在中国的高考,已是一个荒谬的制度。不仅是选拔方式上的荒谬,而且是人才本身的荒谬。在应试教育的指引下,中国的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被熏陶为一架考试机器。可以缺乏个性,可以性格幽闭,可以知识狭窄,可以口是心非,可以没有公益精神,可以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也,但只要学会一样本领:应试,便一好百好,一俊遮百丑。有什么样的考试,便有什么样的人才,有什么样的人才,便有什么样的国家。中国之未来,不能不令人担忧。高考是荒谬的,又是合理的;它是可悲的,又是可敬的;它是地狱,又是天堂。(纪霖)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