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宏观经济转冷 民企及早应对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08日 11:15 金羊网-民营经济报

  货车轮胎销售不理想,显示了中国地区间和企业间商品交易的减少,其背后信号是中国经济自美国“9·11”事件以来连续几年的大热局面正在转冷,即将进入一个回落的周期。

  新闻播放

  上市公司风神轮胎2005年年报称,公司去年在国内市场的轮胎业务收入只增长了6.
72%。

  中国橡胶工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轮胎制造业2005年销售收入增幅比上年减少了7.39%。其中珠三角和长三角两个地区货车轮胎需求的减少最为明显。

  冷热之争

  主持人:今天我们的话题是未来一到两年中国宏观经济的总体走向。华山先生,关于这个话题,最近国内经济界都有些什么判断,有什么值得注意的观点吗?

  时事观察员华山:对于今年中国经济的走势,我们注意到最近中国科学院成立了一个预测中心,他们发表一个报告,预计今年下半年中国经济将要进入一个上升的拐点,进入一个新的上升期。但我们也看到一些相反的声音,比如卢中原教授,他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研究部部长,他就认为,中国这一轮的经济增长周期的最高点在2005年就已经结束。2006年开始,中国的经济会慢慢回落下来,国家的宏观政策是尽可能使它在“十一五”期间回落不要太猛。这是他的基本看法。

  主持人:这两种截然相反的判断,你认为哪一种会更加准确一些呢?

  时事观察员华山:我觉得宏观经济形势的估算和判断是一个很专业的课题,需要进行大量深入的调研和数据分析,这样的工作主要应当是由经济学界来完成,他们可以见仁见智,展开争论。作为非专业的观察人士我们很难断定哪一个观点更准确一点。不过同时我也觉得,虽然我们不懂很专业的经济学理论,但如果我们能够留意平常经济生活当中所感受到的一些迹象,根据常识来做一些分析,那么,对于我们判断宏观经济未来几年的走向也是会有帮助的,至少可以找到某种对市场的感觉。

  主持人:你所说的值得注意的一些迹象,不知具体是指哪些?

  时事观察员华山:就是一些具有经济晴雨表作用的行业的动向,比如轮胎生产行业。最近在网上看到一些关于轮胎行业的报道,总的感觉轮胎行业虽然还在高速增长,但去年一年,国内的轮胎市场不像前几年那么火。比如一个是风神轮胎,它是轮胎行业的一家上市公司,它在前不久发表的2005年年报里面说,公司去年的主营业务收入,也就是轮胎销售收入,在国际市场上增长了113.9%,而在国内市场上只增长了6.72%。还有一个就是青岛的黄海橡胶,它也是一家做轮胎的公司,它在2005年的年报里面也说,去年它在华东地区的轮胎业务只增长了4%,大家知道华东地区就是长三角,是中国最繁荣的一个地方,是宏观经济的一个发动机,也是国内轮胎消费最大的一个区域,而黄海橡胶的轮胎去年在这个地区卖得并不好。

  轮胎信号

  主持人:看样子这几家大的轮胎企业生产的轮胎去年在国内卖得都不是太理想。

  时事观察员华山:是这样。另外还看到一个叫高小勇的学者,他是《经济学消息报》的总编辑,他在新年前采访了杭州中策橡胶负责销售的老总。杭州中策的货车轮胎销售在全国同行业是排名第三的。那个老总告诉他,说2005年中策的货车轮胎在国内的销售比往年要差很多,特别是在珠三角和长三角这两个市场,公司的业务增幅下降很大。

  另外浙江有个报道说,温州苍南县最大的轮胎销售商陈宝统说,从去年年底开始,他们轮胎销售量逐渐下降,以前每个月约有50万元的销售额,但是去年11月份至今,每个月大概只有46万元左右,下降了8%左右。这是好多年都没有遇到过的事情。

  再就是我们看到中国橡胶工业协会前不久公布的数据,轮胎制造业2005年销售收入1030.18亿元,比上年增长28.21%,但是增速比上年放慢很多,增幅减少了7.39%。

  综合上面这些报道和数字,我想可以相互印证一点,那就是在过去一年,国内轮胎市场生意比往年减少了,特别是货车轮胎,并且在珠三角和长三角,轮胎的需求减少最多。

  主持人:国内轮胎生意不好做,这背后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呢?

  时事观察员华山:我觉得这是很好理解的。货车轮胎生意不好做了,说明轮胎的损耗量比过去小了,轮胎损耗减少,就说明货车运输不像过去几年那么繁忙,为什么货车运输少了?是因为货运量减少了。货运量又为什么减少?那是因为企业之间商品的交易量减少了,市场不像前几年那么活跃了。

  比如我看到《每日商报》有个报道,也是说温州的苍南县,那个县有个水头村,是个家家户户跑长途货运的专业村,那些货车经常在广州和杭州之间来回跑,说早几年的时候货运生意很红火,全村80辆卡车一年到头都忙不过来,不断有人买新货车,可是去年情况变了,生意不好了,村里已经有4辆车子歇业,有个叫杨从顺的货车主歇业半年了,解放牌卡车躺在家里没用,想转让又没人要,这位杨先生也只好改行到一家冷藏库去工作了。很明显,就是因为像水头村那些车子的歇业,使到轮胎的销售量减少了,货运生意不好就说明广州和杭州或者说广东和浙江这两个地区之间的商品交易量减少了。

  双引擎减速

  主持人:就是说货运量的变化和宏观经济的走向之间有着一种内在的联系?

  时事观察员华山:是的。因为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常常可以通过货运量来反映,特别是像中国这种幅员辽阔,区域间交易量大,同时工业、农业又占大头的国家,因为工业、农业生产出来的产品都需要运输,只有一些服务行业的无形产品不需要货运,但中国的服务业在GDP中占的比例不高。所以,货运量的增减基本上可以反映GDP主要部分的情况。而中国的货运量又主要是通过公路来完成的。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一个数据说,2004年我国货运总量是161亿吨,其中122亿吨是靠公路运输来实现的,就是说公路货运量占了整个货运量的80%。其它的铁路、水运、民航空运的货运量占的比例都很低。既然中国的GDP增减基本上可以通过货运量来反映,而这个货运量又主要通过公路运输来完成,那么,通过公路货运量的消长就可以大致推断出未来经济的走向。

  主持人:这很有意思,从轮胎可以看到货运量,从货运量可以看到整个国家的宏观经济。

  时事观察员华山:并且,货运量对经济景气的反映比GDP还要更真实一些,因为GDP是把一些没有市场销路的库存也算在里面的,而货运量则把这部分给剔除掉了。肯定是有销路、有订单才有商品交易,才用得着运输,如果生产出来的产品卖不出去,那就堆在仓库里了,不会运出去。

  主持人:那么刚才说到珠三角和长三角这两个地区轮胎消耗减少,货运量减少,也可以反映出这两个地区经济以及整个中国的经济在放缓。

  时事观察员华山:对。珠三角和长三角被称为是中国经济的双引擎,它们的货运量很大程度也能反映中国经济的走向。有的学者研究过一些数据,表明珠三角和长三角这两个地区的公路货运量和它们在中国经济总量中占的份额差不多是一致的,占全国公路货运量20%以上这一点,你只要看看广深高速公路上来往于粤港两地之间的那个集装箱的车流,再算算珠三角在全国外贸出口中占的份额就知道了。那么,这两个地方对货车轮胎的需求变小,就表明中国经济增长的两个主力地区商品交易量的增长和经济增长放慢了,从而也是在释放一个信号,就是说中国经济从2002年以来连续几年的那种很热的局面可能正在慢慢地转冷,正在进入一个回落的周期。

  外需衰退

  主持人:这一轮经济降温的原因是什么?

  时事观察员华山:原因我认为就是出口需求的减少。实际上中国这几年的经济增长主要就是靠出口和外需来拉动的,为什么珠三角和长三角在中国经济总量中占那么大份额?就是因为这两个地方的经济都是以出口为主,中国已经是世界工厂了,出口形势的好坏也就决定了宏观经济热和冷。2002年以来这几年中国经济为什么这么热?无非就是2001年的“9·11”事件打击了美国经济。美国是中国产品最大的出口市场,大家都认为美国经济好坏对中国出口的好坏影响重大,但很多人搞反了,以为美国经济形势好中国出口就好,事实上正相反,美国经济不好中国出口才好,因为中国对美国出口的主要是低档的日用必需品,比如内衣啊、袜子啊、家电啊。“9·11”事件打击之下,有段时间外资不敢到美国去了,美国经济陷入低谷,失业增加,家庭收入减少,只好削减消费开支,但内衣、袜子这些日用品还是得买,为了省钱只好挑便宜的买,而中国产品正好就是以廉价出名的,所以2002年这一年出口订单突然猛增,使中国经济连续几年持续高温。中国的出口2001年才2600多亿美元,到2005年都接近8000亿了。要满足这些出口需求就要用电、用煤、用公路,要用民工、用土地,所以2002年以后,电荒、煤荒、民工荒、矿难,全都来了。

  可是到2004年,9.11事件的效应过去了,外资又重新回到美国,美国经济好了,家庭收入增加,不用过紧日子了,对日用品的价格也就不那么敏感了,加上2002年以来中国出口产品把美国的制造业冲得一塌糊涂,所以美国人趁机大搞贸易摩擦,逼人民币升值,今年美国国会接二连三地酝酿对中国的贸易制裁法案,欧盟也在大搞对华反倾销。所以贸易壁垒和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下,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推动就逐渐减弱了。而中国获取出口订单又主要是通过珠三角和长三角这两个地区,现在这两个地方货运量减少,表示出口需求在减少,那么中国像2002年那种出口拉动的经济繁荣,未来这一两年应该不会再有了。加上中央加强对房地产和固定资产投资的宏观调控,经济增长下降的趋势已经基本形成了。

  未雨绸缪

  主持人:“十一五”规划的重点是要启动内需和消费,你看内需有可能替代出口把宏观经济拉动起来吗?

  时事观察员华山:过去一年,中央为了启动内需,激活消费确实想了很多办法,比如提高

个人所得税免税基数、取消农业税、解决三农问题。但我想这些措施都不是短期内能够见效的,它的效果起码要滞后四五年才会显现出来,况且经济降温本身也会影响到消费的增长,所以我认为至少在这一两年内,消费不会代替出口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主持人:在宏观经济转冷的形势下,你认为民营企业界应该怎样来应对呢?

  时事观察员华山:我想作为民营企业老板首先要经济气候的变化要很敏感,要见微知著,及时注意到一些先兆性的迹象,及早地采取对策,不要学我们的一些政府部门,总是

马后炮。比如2002年底明明已经开始出现全国大面积停电了,主管部委的官员还不承认会发生电荒,还在管制电力投资。作为老板,如果我们及早地意识到2002年的大停电是中国经济即将迎来3年大热的信号,那么我们后来应对煤荒、电荒、民工荒,可能就不会那么措手不及。2005年国内货车轮胎销售形势不好,和2002年大停电一样,很可能是需求发生变化,宏观经济转折点到来的早期信号,我们要及时把握这种信号,未雨绸缪,才能少付出代价。要及时考虑到宏观经济转冷后一些连锁反应,比如煤价、钢价,以及房地产价格的回落等等。

  本报记者张凡整理

  (晓健/编制)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