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教育的大敌不是产业化,是垄断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08日 11:14 金羊网-民营经济报

  教育的大敌不是产业化,是垄断通过垄断制造资源供给的短缺,再利用稀缺的教育资源去“哄抬物价”,搞高收费、乱收费,这才是问题的本质。

  打破垄断,吸引民间资本大量向教育的流动,增加教育资源供给,才能根治乱收费。

  全国“两会”期间,教育问题成为全国上下关注焦点,“乱收费”、“高收费”成为众矢之的。较早前的2月27日,教育部举办新闻发布会,新闻发言人王旭明提出5大观点来反对教育产业化。一时之间,“教育产业化”似乎成了万恶之源。

  何为“教育产业化”?

  什么是产业?顾名思义,产业即生产的行业。凡生产的部门或行业都是开放的系统,都与其他部门或行业有一定的交换关系。封闭的系统是谈不上什么生产或生产什么的。

  1980年代发达国家以及最近日本开始推行“高等教育市场化”的改革,即通过引入市场机制改变政府干预过多的治理模式,增强高校适应市场需求的能力,提高教育的效率和效益。其主要内容包括减少政府对高等教育经费的投资比例,增加非国家的(包括市场、个人和家庭)对高等教育的投资;强化高等教育与私营经济部门和工商界的联系;加强私立-民办高等教育机构扮演的角色等。

  而在我国现阶段,“教育产业化”基本等同于学校利用教育资源盈利,因而学校的“高收费”、“乱收费”现象也被一股脑地归根于“教育产业化”。

  反对教育产业化者所持的观点是,教育属于公共产品,具有公益属性,因而不能完全以市场化手法经营,因而“产业化”的方向是错误的。

  供给短缺才是乱收费之源

  问题是,产业化是否就必然导致乱收费?在我国,已经产业化的行业很多,并且“化”得更彻底。比如家电、纺织品、陶瓷,那么这些行业为什么就没有乱收费呢?就因为这些行业是完全开放的行业,供给的充足导致了供大于求和充分的竞争,使得高收费、乱收费没有立足之地。而教育则不一样,相对于中国13亿人口特别是广大的农村人口,中国的教育资源严重匮乏,并且配置不合理。目前我国教育资源出现结构性失调,西部欠发达地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尚未实现,资源性短缺首先集中反映在满足基本教育机会方面;中部中等发展程度地区,初步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资源性短缺转移到巩固“普九”成果和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方面;东部发达地区,正在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资源性短缺集中在高等教育和优质基础教育资源方面。现在,最富裕省份与最贫困省份之间小学预算内生均事业费相差十倍,最繁荣的城市与最偏远的乡村这种差距更超过百倍。

  因此,供给短缺才是乱收费产生的基础。比如目前饱受诟病的“择校费”,国家明确提出,小学、初中不得设立重点学校;在义务教育阶段,要坚持就近免试入学。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不得招收择校生,也不需收取择校费。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学校明着说收择校费,但费用照收不误。原因是优质的教育资源有限,大家都要往里挤。

  那么供给为什么短缺?首先我们看到的是政府教育资源投放的严重不足。教育部、国家统计局、财政部日前公布《2004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显示,尽管2004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较上年度有所增加,但其投入比例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79%,低于2003年度的3.28%,也低于2002年度的3.41%,更远低于4.2%的世界平均水平。

  而在政府投放资源无法满足整个市场需求的情况下,我们的政策又没有把市场充分地开放,没有充分地调动各种社会的民间的力量一起来增加教育资源的供给。虽然《民办教育促进法》明确规定国家支持和鼓励社会力量或个人出资兴办学校,但现实当中,民营资本投资教育不仅面临大量的准入障碍,而且在进入市场后还面临种种不公平的政策待遇,更缺乏相应的激励和扶持政策。所以尽管近十年来民办教育获得了很大发展,但仍然非常弱小。2002年,民办小学在校生仅占全国小学在校生总数的1.83%;民办普通中学在校生占0.9%,职业中学在校生占1.25%。具有颁发学历文凭资格的民办高校在校生32万人,仅占高校本专科生在校生总数的2.2%;即便将各类民办高教机构的学生都算上(包括大量高考落榜补习者),也只占9.6%。无论与1950年时的规模、水平还是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相比,几乎都不具有可比性。

  在市场的入口不按产业化的原则去充分开放市场,引入竞争,而在市场的出口却让学校、教师在终端价格上搞“产业化”运作;一方面通过垄断制造资源供给短缺,另一方面再利用稀缺的教育资源去“哄抬物价”,搞高收费、乱收费,这才是问题的本质。

  所以,当今中国教育的大敌,根本不是什么产业化,而是供给短缺和行政垄断。离开这个基本的国情而去大谈“反对教育产业化”,只能是不治本也不治标。

  市场开放才能增加供给

  教育能不能产业化?教育的确具有公共产品的基本属性———社会公益性。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可以获得个人的种种直接收益,但受过良好教育的公民无疑可以给全社会带来广泛的收益,包括生产力的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进步等等。但同时,教育又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与私人产品相同的属性,比如这种产品的消费也具有一定的竞争性、排他性,并且,受教育者可以通过教育得益,例如增加工资收入、提高社会地位、获得精神享受等,其教育花费也就等同于私人的一种投资。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具有商品属性,可以定价,可以买卖。对国家而言,教育不仅是一种公益事业,还是具有很高经济回报率的战略产业。

  教育产业化并不“邪恶”。非义务教育阶段的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提供的是一种准公共产品,其公共性部分由政府购买,私人性部分作为个人的自我投资,由受益者个人购买。

  教育的发展需要打破封闭,引入市场竞争的机制,建立经费多样化的渠道。政府最主要的教育责任,是依法履行实施义务教育的义务;最重要的教育功能,是建立和维护市场环境中的教育秩序,以及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和其他措施保证

教育公平。而提高教育效率的根本途径是打破对教育资源的垄断,吸引社会资金和民营资本大量向教育的流动,把教育办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事业,建立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公平竞争的制度环境,促使民办教育的良性发展,从而增加教育资源的供给,逐步改变资源短缺的局面,通过充分的市场竞争,扭转不利于教育消费者的供求关系,从而根治乱收费和“上学难”。记者秦盖

  (夏天/编制)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