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盐失地农民吃上“技术饭”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07日 09:23 中国经济时报 | |||||||||
■通讯员黄擎本报记者张海生 在田间劳作大半辈子的海盐县大桥新区新海村农民李忠发,今年春节刚过就被当地一家企业相中,成为叉车驾驶员,上班第一个月领到1500元工资。据统计,仅两年时间,浙江海盐县已有约8000名失地农民告别锄头扁担,纷纷“洗脚上田”,进企业吃上了“技术饭”。
随着海盐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和杭州湾跨海大桥新区建设征迁,全县失地农民猛增至近3万名,仅大桥新区就集聚了1.2万名。而文化程度低、缺乏一技之长成为许多当地农民实现就业难以跨越的“素质门槛”。如何让祖祖辈辈依靠土地谋生的传统农民“洗脚上田”,成为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从2004年起,海盐把失地农民免费技能培训列为政府实事工程之首,计划五年内将3万名失地农民轮训一遍。结合产业特点,海盐推出包括电焊、厨师、家政服务等27个工种的失地农民素质教育技能培训大纲,并组建十大农民培训基地,成立由112位专家、技术人员组成的百人讲师团下村服务。“失地农民需要啥就培训啥。”海盐县干部说。 大桥新区是全国有名的“千斤顶”之乡,众多企业和建设中的跨海大桥都紧缺熟练电焊工和叉车工。海盐采用“动员到户,报名到村,办班到点”的办法,直接把免费焊工培训送到村里。“我们村都快成‘焊工专业村’了。”曙光村村民方金平说。据介绍,该村七组劳动年龄段失地农民有98人,先后报名参加焊工培训的有79人。村民老方去年拿到高级电焊工资格证书,立刻成为众多厂家抢手的“香饽饽”,现在已经是车间主任了。与此同时,政府出台奖励政策,企业每接纳一位失地农民,就可获得500元的奖金。 原来“白天围着灶台转、晚上哄着小孩玩”的农村失地妇女为数不少,通过培训也找到就业之门。由于大桥新区外来打工者大量涌入,餐饮等服务性行业日渐红火,村里的面点师培训班期期爆满,先后有近千名农村妇女获得培训证书。在学习近20种面点制作手艺后,郑家埭村村民郑玉华和郑爱华均被大桥工地食堂录用,月收入达上千元。村民周加华、苏利英经培训后合伙开办一家小吃店,红火的生意使一直赋闲在家的姐俩乐得合不拢嘴。而当地的王庄、汤店不少村组几乎家家户户报名参加培训,成为远近闻名的“厨师村”。 吃上“技术饭”的海盐农民“钱袋子”鼓得更快了。据统计,目前全县逾七成的农村劳动力从事非农工作,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8542元,连续第四年位居嘉兴之首;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达到4736元,同比增长16.78%,占当年农民纯收入比重的55.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