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 > 正文
 

欧美留恋超国民待遇 中国不再松口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07日 09:23 中国经济时报

  本报记者 朱菲娜 实习生 胡亮

  今年以来,欧盟相继对我国鞋类产品、彩电采取贸易制裁措施,近日又联手美国把枪口对准了我国的汽车产业。据悉,我国有关部门对此问题正在加紧研究对策。正如此前一些专家所预计的那样,中国开始进入贸易纠纷的高发期。

  防止变相逃税有理有据

  欧美此次向WTO提起申诉的是中国的汽车零部件关税管理政策。据悉,自去年4月1日起,中国对汽车零部件进口开始实施新机制,《构成整车特征的汽车零部件进口管理办法》规定:进口汽车零部件在国内组装整车进行销售的汽车生产企业,其进口的汽车零部件凡构成整车特征的,必须按整车税率征税,由此前的10%调整为25%。

  这引起了欧美的不满。欧美方面认为,此举等于变相规定了汽车零部件的“国产化率”,违反了WTO的相关规定,也违背了中国入世时关于“废除所有本地化要求”和“降低汽车零部件关税”的承诺。

  事实上,中国方面此前曾多次指出,这一规定主要是为了防止一些外国汽车厂商“变相逃税”和钻法律的空子。一些外国汽车厂商将整车分拆进口,然后在国内组装,从而避免被征收较高的整车进口税。《构成整车特征的汽车零部件进口管理办法》的出台,正是旨在打击这种行为。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薛旭教授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说,很多外国汽车厂商将整车分拆进口到中国,然后在国内组装,从而避免被征收较高的整车进口税,这是不合理的,中国应该采取限制的办法。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市场贸易委员会秘书长张伯顺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我国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在起草、征求意见的过程中,国家发改委听取过跨国公司的意见,而他们也认可了这一政策。《构成整车特征的汽车零部件进口管理办法》是汽车产业发展政策的一个细节,在前几年,他们并没有提出异议。

  贸易保护主义在作祟

  专家们认为,现在市场环境变了。面对本国劳动力价格过高、巨额养老金支付困难的现实,欧美的汽车厂商有意将市场锁定在中国,但这两年来,中国逐渐开始建立更强的“防御机制”,使欧美厂商预感到了今后将难以在中国市场赚取高额的利润,另外,日韩厂商对其市场份额的侵蚀,也令他们深深认识到了市场形势的严峻性。

  张伯顺认为,欧美厂商觉得在中国生产零部件再组装的成本会更高,而把大部分零部件“进口”过来则比较有利,“这其实是跨国公司的一种策略”。

  不久前,欧盟负责企业和工业的副主席费尔霍伊根公布了未来10年欧洲汽车战略“路线图”——《21世纪欧洲汽车业竞争力提高方案》,并特意将中国单独列出,称中国的市场准入标准是欧盟实施汽车战略“路线图”需要迫切解决的一个问题。费尔霍伊根说,欧盟收到欧洲汽车制造商们大量的投诉,对中国出台的种种“限制措施”十分不满,因此决定向WTO起诉。

  “这件事情说白了就是欧美贸易保护主义在作祟。”薛旭认为,欧美不能接受中国汽车产业的迅猛发展,中国汽车产业的广阔市场前景对其构成很大威胁,“这让他们一时无法心平气和地适应”。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外经部副部长隆国强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称:“中欧、中美之间本身存在贸易顺差,欧美一直为此烦恼着,苦于找不到扭转形势的突破口。显然光是卖大豆、卖飞机解决不了根本问题,所以想在汽车产业上赚一笔。现在,中国的汽车市场发展这么快,不仅没能扭转形势,反而还会产生更大贸易顺差。对此,他们能不担心吗?”

  此外,隆国强也认为,随着我国贸易的迅猛增长,出现频繁的贸易摩擦是很正常的。

  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发展公司首席分析师贾新光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分析说,欧美的贸易保护浪潮正在高涨,这是背景之一。另一背景是中国的贸易顺差太多,外汇储备太大,这也起到一定的负面作用。

  我国并无松口之意

  尽管欧美对中国的汽车零部件关税管理政策存在颇多指责,但中国并无松口之意。

  张伯顺告诉记者,现在一旦发现欧美零部件进口时按照零部件纳税但构成了整车特征,我国将要求他们补税。

  贾新光透露,针对此事双方曾经做过磋商,如果谈不好就启动WTO机制。

  张伯顺说:“据我了解,欧美首先会与我国有关部门进行磋商,如果磋商不成功,他们将向WTO申诉,双方进行谈判。目前中国有关部门正在研究这个问题,对此并没有松口。

商务部和发改委可能会跟欧盟继续谈判,同时也正在征求各个厂家的意见。”

  在4月5日商务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崇泉回答记者对此的提问时称:“我们正在加紧研究对策。”

  据悉,一旦欧盟和美国联手起诉,由于WTO仲裁应诉时间周期很长,中国可以从中赢得时间占据主动地位。现在欧盟责难中国,说白了是想让中国再次赋予欧美企业“超国民待遇”。不过,中国没有保护欧美企业的义务。通过各相关部门透露的信息表明,目前中国态度很坚决,绝对不会对此规定有任何松动。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