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市场供需失衡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06日 10:07 扬子晚报 | |||||||||
热销产品跑不赢“通胀” 4月1日,2006年第一期凭证式国债开始了第二轮发行,和3月1日的情形一样,在各家代销银行网点,老百姓们仍旧排起了长长的队伍。3年期3.14%、5年期3.49%的票面利率比同期银行储蓄存款的税后利率仅高了0.548和0.61。
如果告诉你:现在官方公布的通货膨胀率(即消费物价指数,一般公布的数据都较为保守)为3%,那就意味着如果每年你的金融资产增值水平达不到3%的话,则你的金融资产就是在缩水。 以上的现实告诉我们:凭证式国债、货币型基金、银行储蓄存款等安全度高的投资产品都难以战胜通货膨胀的速度,投资者必须要在自己的投资组合中加入一定比例的风险投资,以提高整体的投资收益。 其实,我们周围已经出现很多收益不错的创新产品,银行的挂钩理财产品、券商理财产品、信托产品、基金产品等等,还有股市、汇市、金市等市场也有机会,但为什么大部分老百姓不去购买一个年收益率能达到10%以上的基金,而去熬夜排队去抢3年仅仅有3.14%利率的国债呢?表面矛盾折射了深层问题———理财市场的供需发展不平衡。 银行产品同质化严重 从需求方看,人们的金融理财需求越来越呈现出“个性化”和“全面化”的特点,人们既会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提出迥人不同的需求,又要求通过金融理财服务,来满足自身及家庭各个阶段的不同需求。 从供给看,金融机构属于分业经营,各自的经营范围不同,提供的产品也就不同,从盈利需求出发,金融机构就会不遗余力地推销自己的金融产品,结果是产品同质化很严重,各家金融机构的竞争越发激烈,而投资者则深深陷入选择困惑和风险恐惧。 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如从现金管理的角度来说,银行的存款类产品就和基金公司的货币型基金产品具有替代性。在银行柜台,客户既可以买到银行自身的存款类产品,又可以买到基金公司的货币型基金产品。虽然从资金的流动性来说,货币型基金较储蓄类产品要迟延一点,但差距也仅有2-3个工作日,而在收益性上,货币型基金的吸引力更大。如果抛开所在机构的利益,客观地说货币型基金是比银行存款更好的现金管理工具。但是,现实情况是,作为银行机构,在考核指标的权重上,存款比基金代销更为重要,如果完全从客户的角度出发,则银行的存款规模就会受到冲击,对于完成存款的任务造成压力。大部分情况是,银行在完成自身的基金销售指标后,便不会再主动向老百姓推荐基金产品了,目的就是要保证最为重要的存款指标任务的完成。 “各自为政”难以培育市场 理财市场虽然有了需求,但作为市场供应者的金融机构却是出于“各自为政”的动机,仅从有利于自身的角度出发向客户进行推荐产品,大多不太愿意向客户推荐和自己产品有互补性关系的其他金融机构的产品,尤其是在有“替代性”的产品方面,则会采取尽量回避的方式,当然不愿意主动向客户进行此方面的宣传。 从短时间来看,这样的销售模式一方面不会对客户的利益产生必然的、绝对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也会对自身的业务发展起到稳定和促进的作用。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来看,金融机构的“故步自封”无外乎会导致两个结局:其一,是由于没有有效的需求市场,从而导致理财市场的供给也将逐渐萎缩;其二,是随着客户投资理财能力的提升,金融机构这种“不全面、不客观”的理财策略将引起客户的反感和“抛弃”,金融机构也将失去长远的发展潜力。 笔者认为在分业经营的背景下,很难期望金融机构的理财人员会真正做到为客户提供“全面、客观”的理财规划服务,金融行业的混业经营趋势、独立第三方理财机构的蓬勃发展以及外资全能金融机构的进入,将是“搅动”当前个人理财市场沉闷气氛的“催化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