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打造产业集群 成都工业“脱胎”重塑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06日 08:53 中国经济时报

  ■本报记者韩清华

  如何加快工业发展,各地都在探索之中。近年来,成都市通过引导产业集聚、延伸产业链、提升核心竞争力的一系列办法,探索出一条加快城市工业发展的可行之路。对此,有关成都工业统计显示:2005年,成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559亿元,增长24.1%,增速创近十年最好水平。工业实现利润72.15亿元,增长36.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分
别高于全国、全省8.45和1.85个百分点;利润增幅分别高于全国、全省16.5和5.3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超出副省级城市中经济实力最强的城市广州8个百分点、超出重工业城市哈尔滨3个百分点,名列全国第三;而利润增幅则更上一层楼,位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一名。

  由此,成都市也把2006年定为“加快产业发展年”,在工业主体建设上继续以大项目牵头,抓好大项目、大企业、大集团的发展,并制定出更高的工业经济目标:列入统计口径的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2个百分点。

  集群突破:

  五大集群形成新经济增长极

  成都市加快工业发展的重要方法是引导产业集聚。关于其内涵,成都市经济委员会主任戴晓明这样告诉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如果说工业领域发展以具体的技术升级为依托,那么一个城市的工业进步则必须以整体规模的扩大为基础。只有将分散的企业集中起来,才能节约人力物力资源、促进相互的竞争合作和技术进步,形成规模效应;才能减少环境污染、方便市民生活,使城市的规划更为齐整。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建立工业集群确实是加快城市建设的可行之道。

  目前,成都市已形成了五大产业集群——以英特尔、中芯国际等重点项目为龙头打造的集成电路集群;以拉法基、亚东水泥等重点企业引进深加工项目打造的建材产业集群;以成都一汽、四川丰田等项目推进整车及汽车零部件业发展打造的汽车产业集群;以青羊区、龙泉驿区的航空航天项目为依托打造的原配件电子机械产业集群;以武侯鞋业、新都家具为依托打造的制鞋、家具产业集群。

  戴晓明还举例佐证:“10多年前,手机和砖头差不多大小,而且价格高达几万元,是普通市民根本不能承受的。现在小的手机仅有火柴盒大小,而且价格低至几百元,已经成为普通老百姓的日常必需品之一。”

  “这种变化的原因是由于科技的发展,就是芯片制造技术的突破发展。”戴晓明说,电子信息产业迅猛发展,工业文明带给市民的实惠“看得见、摸得着”。

  “目前成都市已经形成了电子信息、机械(含汽车)、医药、食品(含烟草)四大主导产业,正在壮大冶金建材产业,培育石油化工产业。”戴晓明称,“我们将努力把成都建设成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现代制造业为基础的新型工业基地。”

  特色工业园区彰显“龙头效应”

  产业园区中简单的企业集中不等于产业集中,也不等于产业集群。仅有规模是远远不够的,从布局区域化、联动市场化,再到协作社会化,才能走好集群化发展的道路。

  成都工业发展取得成效的重要因素在于因地制宜、因产业制宜,建立起21个特色工业园区,对工业资源进行合理整合。“2006年,成都将继续完善工业园区的规划,提高政府对工业园区的服务,充分发挥聚集作用。”成都市经济委员会主任戴晓明说。

  2005年,成都的21个工业集中发展区共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39.63亿元,新引进规模以上企业383户,工业集中度达到60%,克服了散、乱、差等情况,使成都工业真正做到了集中集约发展。

  成都是四川省工业园区建设最早的城市,如今英特尔的龙头效应已初现,中芯国际、TCL、友尼森等重大项目纷至沓来,使成都成为全国重要的电子信息基地。青白江依靠攀成钢、台玻、巨石集团、北新建材,打造西部重要的冶金、建材基地。

  戴晓明就成都市工业经济发展告诉记者:“围绕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采取一企一策的办法。扶持重点企业做大做强,打造一批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50亿元、100亿元的大企业、大集团,同时对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发展前景好的中小型企业进行重点扶持,使其迅速成长为

小巨人。”

  “东调”战略:

  老工业企业“凤凰涅槃”

  “成都市东郊企业大多是传统的老工业企业,产业配套水平不高,优势产业不突出,工业集中发展区承载能力不强,项目推进中资金、

能源、物流等瓶颈制约突出,其整体经济实力有待加强。要改变现状,调整产业布局尤为重要。只有这样才能全盘盘活东郊老工业企业。”成都市经济委员会主任戴晓明告诉记者。

  2001年,成都市委、市政府做出“东调”的战略决策。从2002年开始,到目前已累计启动了160户规模以上企业实施搬迁改造,盘活了工业存量资产320多亿元,投入搬迁资金108.5亿元。

  结构调整可谓是成都工业史上一次大手笔运作,不仅盘活了320多亿元的工业存量资产,也使一些濒临破产的企业起死回生。30万职工实现了转移安置。“搬迁使企业结构达到最优,并对原来企业进行了全方位改造。”戴晓明说。

  截至目前,已基本完成国有工业企业的改革任务,累计实现兼并企业301户,破产企业172户,改制企业1306户,30余万职工得到转移安置,许多亏损国企脱胎换骨,重塑昔日辉煌,成都工业发展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东调”不仅优化了成都市产业布局、延伸了产业链,还极大地改善了东郊的环境。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