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央企重组正迎来高潮 在央企数量上大做减法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05日 15:17 中国新闻网 | |||||||||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央企重组正迎来一个高潮,其主要手段是围绕主业和相关产业链进行内外整合。在此过程中,如何构建针对央企层面的国资经营公司,是个新课题 作为东家,国资委控制的企业数量正在减少。目前已经从接手时的196家,变成今天的167家。
而这只是一个开始,今年,国资委将进一步在央企数量上大做减法——现有的167家将至少有一半被重组。本刊了解到的重组最终目标并非是80~100家,而是30~40家。 “准备了这么多年,预热了这么多年,今年将会进入实质性的操作阶段。重组的规模和力度将是空前的。”3月24日,国资委研究中心党委书记李保民对本刊说。 在企业数量上做减法的同时,国资委在央企的规模和控制力上作的是加法,甚至是乘法。一系列在年初酝酿的举动,诸如建立国资经营预算、成立国资经营公司等等都是在为今年的重组大潮做准备。 不做大毋宁“死” 3月17日,国资委发布公告称,中谷粮油集团公司并入中国粮油食品(集团)有限公司。这是“东家”运筹帷幄的结果。 据本刊了解,这种重组的方式被称为“无偿划转”,并不需要进行复杂的资产运作。同为央企之身,中谷粮在这次划拨之后,将成为中国粮油食品(集团)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 国资委主任李荣融的一句话可以为这次重组做个注解,“作为大老板,我不会同时在一个产业投好几个企业,让我自己的企业在一个产业里互相斗。”中粮和中谷粮的主业多有重合,按照这个逻辑,重组显然很有必要。 事实上,央企中类似中谷粮和中粮这种“本是同根生”的情形颇多,而今年,类似的重组都已经提上议事日程。在一些竞争性领域,如房地产、商贸、旅游、化工等行业,央企并不占据绝对优势,重组势不可免。对于它们的命运,李荣融给出的最后期限是明年10月,“要做到各自所在行业的前三名,做不到的,你就自己找婆家,你找不到的话,我给你找。” 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大部分央企不得不抓紧时间做强做大。而一些与此方向不符的企业已经另谋东家,比如,国资委2006年第一号公告宣布:长江口航道建设有限公司不再作为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企业,而是调整为交通部长江口航道管理局管理。 据长江口航道建设有限公司有关人士对本刊介绍,该公司一直专注于长江流域的航道建设,由交通部和上海、江苏两地政府共同投资。去年6月20日,为确保长江口黄金水道的畅通,国务院决定成立交通部长江口航道管理局。此后几个月,国资委决定将该公司划转至交通部旗下。 相信在今年,类似转换“东家”的央企还会出现。对那些承担公共职能的央企来说,很难按照企业思路发展并“做强做大”,“转手”易帜将成为一个不错的选择。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