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易宪容:国内银行的利率化为什么会如此缓慢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05日 09:03 中国经济时报

  易宪容

  充分发挥利率杠杆的调控作用,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这是央行多年来一直在努力的方向。特别是最近,央行在《2005年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明确指出,要以简化存贷款利率期限结构、推进大额存款利率市场化、推出利率衍生产品、理顺央行的利率关系等方式,来推进中国金融市场的利率市场化进程。

  但是,当前最大的问题是金融市场价格机制的扭曲,是有效的利率价格机制无法形成。这导致了经济生活中一系列的负面行为与巨大的潜在风险。也许有人会说,中国离真正的利率市场化只是一步之遥了,货币市场利率、银行间拆借市场利率、大额协议存款利率等,都基本上是由市场利率来决定,只剩下银行一年期存贷款利率上下限管理了。

  但早在一年多以前,我就曾撰文指出目前这种制度设计更多只是有利于银行业利润增长,有强制性转移广大储户财富之嫌。从一年多以来的实际情况看,制度设计者的目标已经显现,银行业在短时间内成了国内赢利最好的行业之一,而且其赢利水平已经开始向世界优秀商业银行看齐。只是,这一“果实”的取得靠的是政府刻意进行的制度设计,而这种制度设计也使国内银行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变得十分缓慢。

  我们只要看一下2005年各个季度不同利率浮动区间银行贷款所占比重的变化情况,就能够窥一斑而知全豹。2005年,在基准利率及以下区间(即0.9-1.0)贷款所占比重为50%左右;超过基准利率所占的比重也在50%左右,其中,在1-1.3区间所占比重为27%,1.3-1.5区间所占的比重为8%,1.5-2.0区间所占的比重为12%,2.0以上区间所占的比重为3%左右。而且,这种比重结构在不同季度变化不大。

  不同性质的银行,各利率浮动区间贷款所占比重也不一样。对于四大国有银行,基准利率及以下(即区间在0.9-1.0)所占的比重为59%左右;超过基准利率以上所占的比重在41%上下,其中,在1-1.3区间,所占的比重为35%,在1.3-1.5区间所占的比重为5%,在更高区间所占的比重则十分微小。

  对于股份制商业银行,基准利率及以下(即区间在0.9-1.0)所占的比重为65%左右;超过基准利率以上所占的比重在35%上下,其中,在1-1.3区间所占的比重为33.5%,1.3-1.5区间所占的比重仅为1%,更高区间所占的比重则更是可以忽略不计。

  对于区域性商业银行(以第四季度为准),基准利率及以下(即区间在0.9-1.0)所占的比重为48%左右;超过基准利率以上所占的比重在52%上下,其中,在1-1.3区间所占的比重为37%左右,1.3-1.5区间所占的比重为9%,在1.5-2.0区间所占的比重为5%,2.0区间以上所占的比重为1%左右。但是,贷款在各区间所占的比重在不同季度变化很大。比如在第三季度,区域性商业银行贷款在超过基准利率以上所占的比重约为68%,而且在1.5-2.0区间所占的比重到了17%以上,2.0区间以上所占的比重达到12%。这说明了区域性商业银行行为的波动性。

  对于城乡乡信用社,基准利率及以下(即区间在0.9-1.0)所占的比重不到9%左右,超过基准利率以上所占的比重在91%以上,而且从总的情况来看,各季度的比重结构变化不大。其中,在1-1.3区间所占的比重为14%左右,在1.3-1.5区间所占的比重为22%上下,在1.5-2.0区间所占的比重为44%以上,2.0区间以上所占的比重为11%左右。

  从以上的比较可以看出,目前国内银行利率市场化尽管迈出了一定的步伐,但其进展十分微小,而且所面临的困难与问题也不少。可以说,在目前这种政策背景下,国内银行可以对不同的企业采取不同的利率政策,可以根据贷款期限的长短,国家的行业与产业政策、信贷政策不同,可能承担贷款风险的高低,对客户实行区别性的不同利率。再加上银行监管部门的监管要求,如资本充足率、降低不良贷款率、加强银行内风险管理等方面的要求,这就要求银行按照风险与收益对称性的原则来确定银行的风险定价。

  在这种制度背景下,国内银行信贷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是银行信贷越来越向大中型企业集中,企业越大向银行借钱越是容易,而且利率则越低;越是小企业向银行借钱就越难,而且利率也高。二是银行信贷越来越向政府担保、政府垄断的行业或项目集中,而且这些贷款利率都是向下浮动。

  于是,国内银行信贷出现了两个方面的“逆向选择”。一是银行间的逆向选择,即越是风险定价能力差、体质差的银行越愿意进行高风险的贷款,其向上浮的利率就越多,如城乡信用社;越是风险定价能力好、素质好的银行越是不愿从事风险高的贷款,其下浮的利率就越多,如股份制商业银行。二是客户的逆向选择,即越是风险高的项目或企业,它们对利率上浮越是没有敏感性,越是愿意承担高利率的贷款。上述两种情况无论那种,都会加大银行的信用风险,阻碍利率市场化的进程。

  国内银行的利率化方面为什么会如此缓慢?最大的问题可能并不在于风险定价能力、市场竞争机制等方面,而是运作机制以及企业文化方面的改革。比如,银行业的业绩考核仍停留在计划经济的思维定势内。根据上一年任务完成情况来确定下一年计划目标,并以此来确定奖励标准,业绩考核的短期性十分明显。在这种情况下,银行员工甚至基层银行的主管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计划指标,自然会寻找到使其业绩最优的方式,至于这种业绩最优对整个银行的成长性与长远发展是否有利,则不是他们关心的事。

  再比如,目前国内各家银行之所以激烈争夺个人住房消费信贷业务,就在于他们把这块业务看做是最优质的资产,看做是银行最容易获利且风险最小的资产。因为,这些资产都基本上是长期贷款,有问题在短期内也根本不会被发现。因此,各银行不仅把

房贷利率放在最低水平,而且总希望突破现有规则来增加其业务。正因为银行有这种需求,不少炒房者才得以轻松进入
房地产
市场。

  还有,尽管国内的银行都在进行股份制改造,都希望建立现代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而且从形式上也建立起来了,但是,目前国内银行业的公司治理结构是否能够起到有效的激励与约束作用,仍然值得怀疑。当这种公司治理结构仅是有利短期行为发挥时,银行有效的风险定价机制从根本上是无法确立的。

  再有,和众多国有企业一样,目前国内银行的人事制度也存在一种“一把手”文化。一个由上级组织部门任命的“一把手”,决定了整个组织的资源配置,无论是人力、物力,还是资金等方面都是如此。“一把手”对企业有绝对的垄断权但又不需要对该企业负责。这种情况下,除了少数人从道德良知上来保证企业的长期发展底线外,多数人则仅更多只会考虑个人的升迁。这种企业文化的上行下效,必然会造成整个企业运作短期行为泛滥。谁都不愿意为个人的行为承担责任,自然银行利率市场化也就难以进展了。

  总之,银行利率市场化进展缓慢是国内金融改革的最大障碍,而要想清除这一障碍,就必须进一步对国内银行的人事制度与运作机制等进行改革,就必须重建国内银行业的企业文化。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510,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