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评论 > 正文
 

把握行业分析的艺术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05日 09:03 中国经济时报

  姜业庆

  如何有效规避风险,是所有金融业都不得不面临的问题,对于银行业来说,尤其如此。

  3月中旬,国务院发出了《关于加快推进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的通知》,指出当前部
分行业盲目投资、低水平扩张导致生产能力过剩,明确提出要通过重组、改造、淘汰等方法,推动产能过剩行业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在此之前的2005年12月21日,国家发改委已经公布了11个产能过剩行业名单,并表示将采取严格市场准入和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等调控措施。

  在这些行业系统性风险的信号接踵而至之时,作为中国最大信贷银行的中国工商银行却显得十分从容。因为在

国家发改委发布产能过剩预警信息之前,该行早从2003年开始已相继发布了钢铁、水泥、电解铝、煤炭、电力等行业的信贷政策或信贷管理要求,在相关行业的信贷风险得到了较好的控制。据统计,2005年下半年,工商银行对这11个行业的信贷投放仅增长了109.7亿元,同时由于该行在这些行业的新增贷款主要投向行业内的优势企业,使信贷资产质量持续好转,截至2005年年底,工商银行对这11个行业的贷款的不良率平均为4%,比2005年6月末时下降了0.35个百分点。

  以钢铁行业为例,早在2003年全国钢铁行业高速增长的态势中,工商银行就严格掌握行业信贷政策,根据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对客户实行名单制管理,对新建项目及新建立信贷关系的客户提出了严格、细化的标准,对现有客户提出了明确的信贷结构调整要求,在业务品种、授信管理和审批权限等方面都做出了严格规定。在这种情况下,工商银行对钢铁行业的贷款投放不增反降,2003年末行业总体贷款余额比2002年下降了129亿元。又经过两年时间,到2005年12月末,工商银行共从1203户钢铁企业中进行了贷款退出,总计减少贷款249亿元,同时该行在钢铁行业的不良贷款率也下降到了3.74%的较好水平。

  此外,工商银行在铜冶炼和电石两个行业中的信贷质量也得到了有效控制。其中铜冶炼行业2005年末贷款额、不良额和不良率分别比2006年6月末时下降了10.2亿元、0.7亿元和0.94个百分点,电石行业的贷款余额下降了0.1亿元。据了解,在汽车、焦炭和纺织等三个行业中,工商银行的贷款总量不大,但该行也已开始关注并采取了相关的风险控制措施。

  有关专家指出,

商业银行的贷款资产总是分布在不同的产业和行业中的,但是不同的产业特别是不同行业的资金利润率、发展前景、国家的政策等有相当大的差异。如果贷款资产分布的产业、行业结构不合理,那么,贷款的微观管理水平再高,贷款质量依然有可能不高。因此,高水平的行业分析无疑是制定科学的信贷政策和确保信贷资产质量的前提条件。

  据了解,该行在2002年就组建了行业分析中心,该中心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基础上,通过开展分析活动,实现对目标行业总体情况的把握,分析行业风险,提出风险防范措施及相关信贷政策建议,对目标行业进行跟踪监测、连续分析和动态预警,逐步建成专业化、制度化和系统化的行业分析工作机制,为该行办理各项信贷业务提供了及时、全面和准确的行业信息和分析报告,先后制定发布了钢铁、公路、电信、民航、开发区、电解铝等行业的信贷指导意见,提出进入、维持、限制或退出的行业信贷政策,合理控制了行业融资总量,从而有效地规避了行业信贷风险和贷款过度集中风险。

  据悉,工商银行下一步将加强对发改委预警的行业产能过剩现状及趋势的分析,跟踪国家产业政策动态,合理评估并严密监控产能过剩对该行信贷风险的整体影响。

  另据了解,工商银行还于日前下发了2006年的行业信贷政策,对19个行业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意见。工商银行2006年的行业信贷政策范围不但基本覆盖了国家已公布的存在产能过剩和潜在产能过剩的行业,也涉及目前存在较大市场进入空间的行业。由此也可以看出工商银行在信贷政策上坚持的是“扶优限劣、有进有退”。

  工商银行信贷部门负责人介绍说,工商银行要充分发挥行业信贷政策对行业信贷结构调整的引导作用,不断优化行业信贷结构,督促有关分支机构加快从存量高风险贷款中的退出。此外,该行还将通过先进的信贷科技管理系统,加强对信贷政策执行情况的跟踪分析,采取在信贷管理信息系统中直接录入授信额度、按月监测退出进度等措施,督促有关分行加快从有关行业的贷款中退出。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