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高考面试应引入“陪试团”理念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04日 08:53 中国经济时报

  ■张若渔

  为期两天的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自主录取面试落下帷幕。此次复旦和上海交大两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最大的突破就是以面试成绩作为录取的主要依据,高考成绩只作为参考依据。复旦大学面试团由170名专家组成,其中包括20名后备专家。上海交大也由160名教授、专家随机组成若干面试小组,每个小组由不同学科的5名专家组成。(见4月3日《中国青年
报》)

  由原来的“一考定终身”,变为现在的“资格考试+面试+统考”的选拔方式,复旦和上海交大在招生方式上的破冰意义不言而喻。尽管现在对于此种繁冗而细密的高考制度的质疑之声还是来势汹汹,但无论如何,作为一种可贵的尝试代表了高校自主招生的时代方向。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对这种崭新的高考制度进行不遗余力的完善。

  既然这种崭新的高考制度把面试放在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地位上,那么,面试是否具有足够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就成了重中之重的事情。我们看到,不管是

复旦,还是上海交大,都建立了自己的“面试团”,数目不可谓不庞大,面试程序也称得上周到,但是,惟独有一点让人存疑:规模庞大的“面试团”里清一色都是专家、学者和教授。

  如果我们承认面试带有太强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如果我们承认最了解学生资质的还是任课老师、学生家长和同班同学,我们就必须承认,单纯的“教授面试”在某种程度上失之于片面——那些不善于交流而资质又非常优秀的学生很可能在教授们挑剔的眼光中被埋没掉。而这时,让任课教师、学生家长和学生参与到面试过程中来就成了一种必须。

  当然,笔者的意思并不是让任课教师、学生家长和同学直接参与面试,我的意思是由他们组成类似“陪审团”的组织——我们不妨称之为“陪试团”。并且,我们应该赋予“陪试团”和专家教授们一样的打分权力,作为最终考核的重要指标。可以想见,这种“面试团加陪试团对考生”的三方构架比起“面试团对考生”的考核模式要科学得多。这样一来,不仅能减少精英立场所带来的取才标准上的弊端,也能使学者教授们在面试时更加负责、客观,更重要的是,在很大程度上铲除了面试腐败的机会和权力寻租的土壤。

  或许有人会说,这样是不是会加大高考选拔的成本?确实如此。但我们应该明确一点,成本付出的多与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付出的成本必须是有价值和意义的。如果我们付出一点成本,能够赢得一个公平与正义的高考环境,那付出点成本就是必须的;如果为了减少一点成本而牺牲了高考的公平与正义,那显然是一个“买椟还珠”的可悲游戏。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呼吁复旦和上海交大校方能引入“陪试团”的理念,为实现高考的公平与正义创造一个科学的制度环境。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