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非公资本进入不代表教育产业化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04日 00:53 北京现代商报

  几十年前,在大洋彼岸的美国,一所名叫斯坦福桥的大学开辟了一种把教学活动、科研成果与工业园的发展双向互动、彼此推进的办学模式。多年后,那里形成了世界一流的技术和知识密集型工业开发区——硅谷,就此教育产业化的概念开始形成。

  当上世纪90年代教育产业化的概念进入中国后,一些学校开始产业化办学。在一些学校都成了富翁以后,人们却发现大多数学校却仍然是“负翁”,穷孩子仍然没学上,“先
富起来”的人们发觉孩子上学越来越贵。

  随着种种弊端的显露,教育产业化成了众矢之的。教育部发言人日前也明确表示,教育部反对“教育产业化”,教育产业应合理有序地发展,“发展教育产业不等于教育产业化”。

  3月的最后一天,北京发布“非公34条”,指出允许非公有制资本和社会组织独资办学,推进股份制办学试点,鼓励中外合作办学。非公资本的进入,是否就意味着教育产业化呢?

  教育是一个特殊的服务性产业,它不能成为捞钱的工具。诚然,我们不能因为发展非公经济就放任教育产业化,但是也不能害怕教育被产业化就阻止非工资本的进入。非公资本的进入,可以使教育进入竞争环境,吸纳民间资金,毕竟我国教育投入仍然“捉襟见肘”。

  其实,如今“

新东方”等培训学校的火爆,民办高校数量越来越多,已证明非公资本在教育领域生活得不错。如今,国家在政策上的扶持,也是对它们成功的肯定。不过,我们要注意虽然非公资本有了政策的认可,但还应有法规的监控与约束,千万不能让学校成了一些人的“摇钱树”或是“误人子弟”的工具。

  朱裴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