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产业结构演进出现“偏”
现阶段,中部地区虽属以第二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但第二产业的优势仍不明显。2004年,中部地区第二产业的比重比全国低5.2个百分点,突出地反映了中部地区工业化水平较低的问题;而第三产业的比重虽比全国高2.6个百分点,却是以传统的流通和服务业为主,为现代工业服务的金融、通讯和信息产业相当薄弱,现代化水平不高。这种具有超前转
换倾向的产业结构制约着中部地区经济的健康发展。
2、国有经济比重过大
在所有制结构方面,中部六省国有经济比重过大。2003年,中部六省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54.9%,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4.4个百分点。
3、资金投入和产业规模“小”
2004年,中部六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2629亿元,占全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18%,比其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低5.4个百分点。
传统工业品产量虽占有一定优势,但高附加值产品偏少,在高、精、尖工业产品的生产上,劣势十分明显。
4、自主创新能力“弱”
横向比中部地区的科学技术水平处于相对落后的状况。中部地区的科技产出较低。2003年,中部六省平均每省的专利申请量和专利授权量分别为4134件、2172件,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51%和45%。
5、工业产品结构趋“同”
据工业普查资料分析,中部六省纺织、塑料、化纤产品、建材产品等一般水平的加工工业产品重复尤为严重。
在冶金行业,小型材的生产能力已相对过剩,但需要从国外大量进口的冷轧薄板、冷轧硅钢片和不锈钢等,却未能根据市场需求及时发展起来。
石化行业中低档次化工产品生产能力过剩,高档次产品又大量依赖进口。机械行业多数产品档次低、质量不高,大型成套装备和关键产品不能满足需求。在建材行业,技术装备落后的中小企业居多,高质量的产品供应不足。
6、对外开放程度“低”
比较而言,中部地区对外开放相对滞后,在发展外向型经济,吸引区域外生产要素流入方面,远远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吴华国)
(日京/编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