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膜病是目前世界上主要导致盲眼的病症之一。据资料显示,中国有200万至300万由于角膜病而致盲的人,但是由于捐献者太少,他们当中只有不到5000人成为能够得到治疗的幸运者。
陈淑莹,深圳眼科医院惟一的也是全国第一位职业劝捐员,她每天的工作就是穿梭于深圳各大医院,在一个生命消失的时候,劝说死者家属捐出死者的眼角膜。
由感动开始
那年,她毫不犹豫地报了名,成了全国专业劝捐第一人。
1996年,19岁的陈淑莹从广州护校毕业,来到深圳市眼科医院成为一位白衣天使,一做就是6年。
2002年8月,陈淑莹跟随服务失明及弱势群体的深圳狮子会“视觉第一中国行动”白内障复明手术医疗队到内蒙古和西藏参加了数百例手术。那里贫困的人们因眼疾得不到治疗而导致失明,使家庭陷入了更深的贫困。“视觉第一中国行动”让很多眼疾患者重见光明。患者失明时的痛苦与重见光明时的狂喜,一次又一次震撼着陈淑莹那善良而易感的心灵。
在边疆工作的日子里,陈淑莹与深圳狮子会眼库执行主任姚晓明博士渐渐相熟。姚博士本来就是一位全国知名的眼科专家和社会活动家,一直致力于眼角膜的劝捐工作。从姚博士口中,她第一次听说了“劝捐员”这个职业。
回到深圳,当深圳眼科医院招募“劝捐员”时,她毫不犹豫地报了名。2003年5月8日,陈淑莹正式成为眼科医院眼库惟一的专职劝捐员,任务是到各个医院了解危重病人的情况,做病人家属的工作,劝说他们捐献角膜。如果他们同意,就要在病人去世后6小时内把角膜取下来。
魔鬼与天使
一位阿姨指着她恶狠狠地说:“你这个女人真狠心,人家这么小的孩子,你就想挖人家的眼睛。真是为了钱什么缺德事都有人做!”
“劝捐员”在中国是一个陌生的职业,没有任何前人留下的经验,一切都只能靠自己去摸索。“正式当劝捐员以后,我一下就傻了,完全不知所措!整天像无头苍蝇一般到处瞎闯,收效甚微。”这是陈淑莹最早的工作感受。
那次,陈淑莹接到消息,一个才4岁的小男孩因突发事件脑死亡。姚晓明对她说:“你的机会来了,现在就看你怎么去劝说他们的父母了。”孩子才4岁,陈淑莹真不知道该怎么向孩子的父母开这个口。“我当时在办公室坐了一个下午,我在想,我应该是买水果去呢?还是买玩具啊?还是买别的东西?好像你买什么东西去都是在刺激他们的父母。我没想到,我的第一个对象就是四五岁的孩子。”陈淑莹回忆道。
让年轻的父母突然之间接受自己的宝宝要永远离开自己本身就是一件非常残忍的事情。在孩子弥留的时候,还要劝他们捐出自己孩子的眼角膜,这话该怎么开口呢?她想了一上午,设计了无数种台词,才鼓起勇气去了医院。到了医院,她不停地安慰孩子的父母,陪他们聊天,从一点多一直坐到五点半,就是没有勇气提捐献角膜的事。
后来,孩子的父亲意识到什么,问道:“你是不是有什么事情找我们?”这时陈淑莹才“狠了狠心”提出了捐献角膜的事情,但是遭到了拒绝,孩子的父母完全接受不了。
第一次的劝捐陈淑莹就受到了挫折,而最让她受不了的是,当她走出病房时,隔壁一位阿姨指着她恶狠狠地说:“你这个女人真狠心,人家这么小的孩子,你就想挖人家的眼睛。真是为了钱什么缺德事都有人做!”
陈淑莹委屈极了,要知道她做这份工作并没有额外的收入,她每个月拿的还是一个普通护士的工资。很长时间陈淑莹都没有从这种委屈的阴影走出来,她说她最受不了的就是人们那种极其厌恶她的眼神。
一次去龙岗劝捐,被死者家属当场赶出门口,无论她怎么劝说、怎么解释,家属都不理会她。还有一次去盐田劝捐,死者的儿子当场对着她破口大骂。难怪陈淑莹常常自嘲,说自己是最不受欢迎的医务人员了。
做劝捐员的头三个月,陈淑莹整夜整夜睡不着觉,半夜听到楼下有人哭,她就会神经质地想到会不会是有人去世了,要不要去做家属的工作。“然后一看到人,你就很习惯地就去看人家的眼睛,看这人角膜是否透明,所以我家里人都说我好像着了魔似的。”短短的3个月,沉重的心理压力使陈淑莹的头发都差点掉光。
付出与回报
“那是我最有成就感的时刻,那天兴奋得一个晚上没睡。”
功夫不负有心人,就在陈淑莹快要对劝捐工作丧失信心,准备放弃时,她终于第一次看到了死者家属欣慰的笑容。
那次,她接到一间医院医务人员的电话,说有一位病人刚从楼下摔下来,死了。他家里人正带着他赶往医院。病人是6点左右去世的,他身边有七八个家属,陈淑莹一去到就坐到家属中间一个挨一个地劝说,劝了两个多小时,家属终于都同意了。
最让陈淑莹感到高兴的是,本来最反对的那位最年长的舅舅,对陈淑莹也最为反感,后来他却自己主动跑到陈淑莹面前来说:“小陈,我们谢谢你,今天晚上你确实是辛苦了,帮了我们不少忙,你也在帮他完成了他这种心愿,为他积德、积福气。”陈淑莹听了他这番话,受到了很大的鼓励,觉得自己一个晚上的付出,还有三个月的付出都值得了,全部值得了,同时也重新给了自己信心。“那是我最有成就感的时刻,那天兴奋得一个晚上没睡。”
一个名叫向红艳的20多岁的女孩,从湖南农村来深圳,想看看外面的世界。谁知刚刚到深圳就患上眼疾,急需移植一只健康的角膜。就在向红艳因为角膜的事情一筹莫展的时候,另一家医院中的一位杨妈妈正在痛心不已,她的女儿春华因为遭遇车祸一直处在危险期。前往劝捐的陈淑莹跟杨妈妈说,如果春华她现在清醒的话,她看到你这样痛苦的话,你说她心里能安息吗……她现在可能比你们谁都痛苦,我想她也最不愿意的就是你老人家为她那么难受。
陈淑莹的话给了杨妈妈很大安慰,女儿离去时她决定捐出女儿的眼角膜,正是这珍贵的捐献让向红艳再次看到美丽的新世界。后来在向红艳的要求下,特殊地让向红艳与杨妈妈见了面,向红艳对杨妈妈说:“你看到我的眼睛就像看到你自己女儿,我以后就把你当成我的妈妈了。”
怎一个“劝”字了得
“其实我觉得最伟大的还是那些捐赠者和他们的亲属,我只是在帮他们完成某种心愿而已。”
陈淑莹劝捐成功的病例逐渐多了起来,她这才发现:劝捐员远不是一个“劝”字那么简单。为了保证角膜移植成功,往往需要在第一时间获得角膜,而所谓的第一时间,也恰恰是角膜捐献者家人痛失亲人的时候。在这种两难之际,陈淑莹只能尝试各种方式赢得家属们的理解。一旦家属同意,陈淑莹就要通知眼库,由那边派出技师取角膜。但由于人手不足以及家属对她的信任和依赖,她往往就成了必然的助手,搬运尸体、联系殡仪馆、办火化手续、参加追悼会、去红十字会办荣誉证书并亲自送到捐献者家属手里等一系列的死者身后事,成了陈淑莹的工作。
以前当护士的时候从来不用接触死人的她,现在却要经常帮死人处理后事,如穿衣服、刷洗身子、送殡仪馆等。曾经有一次陈淑莹还跟姚晓明两个人从山上把一个很重很重的尸体背下来。
那是一位女病人,很胖,有一百五六十斤的样子。她在家里死亡的,当陈淑莹去到时病人已经死亡了两三个小时,尸体已经开始变黑、发僵。结果,她和姚博士俩人将死者扶起后,由她抱着死者的腰,好让姚博士为死者穿衣服。“我在眼科医院工作那么多年,从来没有见过死人。说不害怕是假的,但既然选择到做这份工作的话,就必须去做好”。陈淑莹觉得义不容辞。
随着劝捐工作的深入和媒体的报道,陈淑莹渐渐成了热门人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劝捐员这份工作以及捐赠眼角膜的事情。人们纷纷给陈淑莹送上祝愿和鼓励,有些人甚至主动签下角膜捐献书。2005年,深圳眼库在全国范围内总共接受了30个人的眼角膜捐献,这个数字虽然很小,但已是别的城市无法相比的,它饱含了陈淑莹与同仁们多少的艰辛和努力。
在赞誉和名誉面前,陈淑莹想到更多的是劝捐工作推广和发展。一次在接到要她到央视做节目的通知后,她说的第一句话是:“太好了,这样就可以把全国的眼角膜捐献向前推动,也能让更多的人重见光明了。”她知道前路还有相当多的艰辛,但只要眼疾患者能够得到社会的更多关注,让更多的人重见光明,她仍将一往无前。她曾经说过:“就是跌倒1万次,第1万零1次还要爬起来。”
●荣誉背后:她的头上有一片天
一个人的成功往往需要很多幕后的英雄。对于陈淑莹来说,深圳市眼科医院的黄丽娜院长就是支持她最重要的英雄。她说:“在劝捐的路上,姚晓明博士就是我前方的一盏灯,看到他我就知道未来的路如何前行,而黄院长就是我的一片天空,她支撑着我全部的事业。”“我作为全国首个眼角膜职业劝捐员,虽然在做社会工作,但是我的工资一直是深圳市眼科医院在发……其实眼角膜劝捐的工作和医院的关系不太大,但是黄院长却给了我们巨大的支持,”陈淑莹对此“耿耿于怀”。
作为全国惟一的和世界接轨的狮子会眼库,黄丽娜认为应该把国际最先进的理念引入到深圳来。通过对国际考察,她发现在全世界眼库运作中都是由捐献者自愿完成,但深圳却很少有这种观念。带着这种理念她专门去香港,发现香港有专业人士劝人捐献,她觉得这个办法很好,应该在深圳推广。从香港回来之后就在全院选拔人才进行这项工作,最终选中陈淑莹,并考虑到工作的艰难,特地提高了她的待遇。
不协和音
在一片赞扬声和祝福声中,也不时会出现一些不协和音:
一些不法分子打电话给陈淑莹,以各种理由要求出卖自己的器官,或者让陈淑莹给他们提供卖家,然后给她提成;
有一位40多岁的女子直接致电陈淑莹,要求她到宝安医院门口见面,说有器官货源可以提供。陈淑莹气愤之余通过媒体发表声明:“器官买卖是违法的,狮子会眼库提倡的角膜捐献是无偿的,患者受益也是无偿的。如果再有不法分子打电话过来,她将把这些电话号码提供给公安部门。”
此外,还有一些人无聊起来半夜致电陈淑莹,说只是想确认一下她是否真的24小时不关手机。对于这样的“骚扰”电话,无奈的陈淑莹也只能一笑了之。
遗爱无限
1.2006年3月18日,因患有脑胶质瘤而去世的长途客车司机杨先生,死后将自己全部可用器官捐了出来。杨先生的妻子通过陈淑莹等人的联系到深圳市红十字会,捐献了丈夫所有的器官。他的两枚眼角膜两天后在深圳眼科医院移植给两名患者。
2.2006年2月11日,四川人陈友余先生因脑血管破裂在深圳去世。其两个儿子陈见和陈伟在陈淑莹的建议下,兄弟俩作出了一个勇敢的决定,无偿将父亲身上所有的有用器官都捐献出去。这是深圳首例非亲缘多器官捐赠者。
3.2006年1月14日,6岁的脑瘫残疾儿童海强病情恶化,生命垂危。陈淑莹专程来到海强家,为他办理了捐献手续。他的父母为孩子填写了角膜自愿捐献书,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延续”海强在这个世界的时间。据了解,海强成了深圳首位捐献眼角膜的残疾人。另外,他父母还主动联系深圳市红十字会,希望在孩子离开这个世界后将孩子的全身器官自愿捐献出去。“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更需要的人看到未来”。
4.2005年7月2日,刚出生12天的深圳一名男婴,因患先天性心脏病,两只明亮的眼睛还没来得及仔细观察这个美丽的世界就永远闭上了。忍住悲痛的父母“为让儿子的眼睛继续观察这个美丽的世界”,通过114查询到陈淑莹的电话。这名男婴成为目前全国年龄最小的眼角膜捐献者。
(晓健/编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