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审计走向“问责”的脚步再快些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31日 09:23 中国经济时报

  ■余丰慧

  3月29日,审计署发布公告,公布了2004年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查出问题的纠正结果,指出2004年度审计查出问题的纠正情况总体是好的。报告还显示,通过审计有213人受到处分,76人被依法逮捕、起诉或判刑。(3月30日《人民日报》)

  2004年的审计报告有这样几个特点,关注民生资金的审计项目增多,例如:审计出的北京10家医院多收患者1127万元费用问题,18所高校违规收费8.68亿元问题;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力度加大,对10户中央企业原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发现了多计、少计利润和损益不实的问题,有关企业已调整账目154.05亿元,补缴税金9352.55万元;继续对于一些重点部委局截流应上缴资金,设置账外账、“小金库”等问题进行审计和揭露;国家重点项目仍然是审计重点,例如:黄河下游治理等10个水利项目长期结存闲置24亿元中央水利建设资金,太湖、淮河、海河和辽河4个重点流域内12个省挤占挪用15.66亿元水污染防治资金;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和四大商业银行等金融部门仍然是审计重点。

  除了上述特点以外,令人欣喜的是,

审计正在由揭露问题开始走向“问责”。以笔者熟知的金融行业,通过审计发现的问题,大部分都能够及时、准确地对相关责任人员进行“问责”处理。有给予党纪政纪处分的,有撤职开除的,有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最后依法判刑的,等等。

  但是,几年来,人们关注审计揭露问题的较多,而且总认为,对于揭露的这些问题处理的力度不够、不及时,不能令人满意。这些担心不无道理。因为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停留在揭露问题阶段,没有了下文;确实存在对于百姓关注的重大问题而轻描淡写地处理了事;确实存在只要纠正就了事,责任追究不到位的情况。再加上审计结果、案件处理情况等公开渠道不畅通,有些已经依法处理的案件,百姓并不知晓。

  审计由揭露问题走向“问责”的脚步应该再快一些,力度应该再大一点,尤其对于一些屡审屡犯的部门,必须加大“问责”力度。如果只是纠正、改正了之,而不依法处理和“问责”,这些部门今后还会再次发生违纪行为。

  必须加大对违纪部门“问责”层次,如果只是抓几个“虾米”,而不捞几条“大鱼”,那就不可能让这些部门吸取教训,杜绝此类问题再次发生。现在各个部门的人事权、财务权都集中在主要领导手中,一般来说,重大财务违纪行为,没有领导的授意和默许,具体经办人员是不敢自作主张的。

  对于中央三令五申和已经列入违纪违法行为的项目,必须加重处理和“问责”。比如: 设置账外账、“小金库”等问题,国家已经三令五申禁止,对于这样的违纪行为必须依法严肃处理,决不能姑息。

  最后,“问责”处理过程、结果要公开,这样一是便于接受社会监督,二是给广大百姓传递一个信息:国家对这些违纪行为决不会放任不管,一定会坚决处理。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