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警惕货币供应偏多 规范非银行融资体系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31日 09:23 中国经济时报

  2006年后三个季度的货币政策取向建议

  ■财经观察■夏斌陈道富

  面对目前错综复杂的货币、经济形势,要正确决策下一步的货币政策,必须首先把握近年内货币、信贷运行中发生的新情况、新特征。

  “松货币、紧信贷”仍在持续

  “松货币”是指相对于GDP的增长速度,货币供应增长速度偏快;“紧信贷”是相对于GDP和货币供应的增长速度,企业贷款增长速度趋慢。

  “松货币”的证据是:一,用人民银行日常分析的公式,即货币供应量(M2)-GDP-CPI的差率看,差率趋小,意味货币供应趋紧;差率趋大,意味货币供应趋松。在经济局部过热的2003、2004年,该差率平均为5.1%。2005年过热局面已被基本控住,但该差率反倒升为6%。今年2月底货币供应同比增长18.8%,也分别高于去年全年的增长速度和央行制定的今年目标计划。二,反映金融机构资金松紧程度的货币市场利率在不断走低。2005年1月为1.84%,6月降到1.1%,12月稍有反弹,但今年2月底仍维持较低的1.38%。利率已经放开的巨额协议存款利率,2004年底为4.47%,2005年底已下降到3.89%;就是说,自去年初以来利率不断走低的趋势仍在继续。三,反映银行资金松紧程度的另一重要指标是,商业银行在人民银行的超额存款准备率,2005年6月底为3.72%,2005年底已上升到4.17%,增长0.45个百分点,即银行半年内增加可随时动用的资金1292亿元。

  “紧信贷”的证据有二:首先,从2002年中期以来,因2003年经济局部过热,出现贷款增长速度明显高于货币供应增长速度。2004年年中尽管加大了

宏观调控力度,货币供应增长由2004年的14.6%上升到2005年的17.6%,增长3个百分点,但人民币贷款增长率却直线下降,速度甚快,由2003年的21.1%下降到2004年的14.5%,2005年的13%。其次,以反映企业获得贷款难易程度的贷款利率分析,在全社会货币供应充裕的情况下,2005年全国银行贷款利率却不是下浮,而是近50%的贷款实现了不同幅度的上浮。

  企业融资中银行贷款比例明显下降

  从2003年以来的近三年,尽管全国银行贷款增长速度呈直线下降,但经济仍然保持高速增长。(见表一)

  另一方面,近年内企业融资结构已发生明显变化,银行贷款比例明显下降。(见表二)企业的外源性融资不仅包括银行贷款、

股票和债券,还包括外商直接投资(FDI)、经银行承兑为担保的商业信用,即企业间签发的可延期付款的商业票据。近年来,由于FDI、企业短期融资券和商业票据的发展,特别是后二者的迅速发展,使得企业在外源性融资总量2005年比2004年仍然增长16.38%的情况下,银行贷款占比却从59.66%下降到52.44%,下降速度高达7个百分点。2005年我国FDI统计,商务部数据约为600亿美元,外管局数据约为800亿美元。若以外管局数据进行计算,则2005年银行贷款占比已从2004年的59.7%降到了50.9%,下降幅度更是高达9个百分点。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银行贷款近几年在直线下降,而投资与GDP仍在保持高速的增长。

  央行调控要侧重企业总体资金面分析

  货币信贷形势新的变化给了我们一系列的重要启示:一,上述变化是金融改革与金融市场深化的必然结果,并不表明我国经济活力的下降。具体说,由于金融监管加强、资本充足率约束、银行资产多元化、银行资金周转速度加快、非银行融资体系迅速发展等因素推动,在当前的货币增长速度条件下,贷款增长速度必然放慢,存差数额快速增长(存贷差高达9.2万亿元并不表明资金都闲置着),但经济仍可保持高速增长。

  二,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下,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对我国的货币供应必然带来相当的压力。偏多的货币供应自然会压低市场利率,给控制固定资产投资反弹带来一定的难度。因此,尽管今年物价上涨压力不大,仍不能丝毫放松对货币供应偏多的警惕。

  三,在目前制度改革频繁的转轨时期,央行的货币信贷调控目标切忌简单参考历史经验数据。近三年央行公布的货币、信贷调控目标与忽高忽低的实际执行结果差距较大,表明在制度变革频繁的重要时期,央行调控水平的提高尚有相当的空间,或者说央行货币政策的有效实施尚有一定的局限。

  四,在目前条件下,贷款增长速度的放慢并不意味企业融资量的减少和通货紧缩的出现。关键要分析企业总体流动性状况。

  五,在企业外源性融资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的情况下,央行的调控更要侧重于企业总体资金面的分析。从一年以上的长期分析看,要密切关注货币供应量的增减情况;从一年内的短期分析看,不仅要关注货币贷款情况,更要关注非银行融资情况。目前由于非银行融资的可变性较大,因此要做到前瞻性调控,年度性调控指标只能作为指导性指标,更应重视商业票据、短期融资券、企业债券和FDI的月度、季度发展态势。

  警惕货币供应偏多规范非银行融资体系

  关于2006年后三个季度的货币政策建议,我们认为,首先,鉴于目前经济结构调整的艰难度和国民经济的承受能力,汇率政策的调控应坚持“微幅、双向、稳中爬升”的原则。

  其次,鉴于目前渐进性的汇率政策,应始终保持对货币供应偏多的高度警惕,严防积累通货膨胀隐患。后三个季度,应运用“组合拳”调控,择机、艺术地消化市场上已偏多的货币。在配合央行继续在公开市场对冲操作的同时,可适度提高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收回市场多余的货币。如恐市场波动大,则同时下调银行超额准备金利率,诱使银行超存央行的资金入市场,起到“一箭三雕”作用:一是适度收回市场多余货币,适度提高市场利率,减轻投资反弹压力;二是坚持逐步下调超额准备金利率水平直至为零的原则,不断增加央行调控的敏感度;三是尽可能减少正在改革中的银行利息收入受损。例如,可考虑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0.5~1个百分点,冻结银行1500~3000亿元资金。此时若市场利率上升过高、过快,为防止热钱涌入而对汇率政策形成压力,则将银行超额储备金利率从当前的0.99%下调至0.66%,或者更多,以鼓励商业银行将超存央行的资金入货币市场,适当控制货币市场利率上涨过快,减少银行损失。

  最后,在继续发展非银行融资体系进程中,应加快规范非银行融资体系。一是特别要防范商业票据市场风险,防止该市场发展中或上或下的剧烈波动。二是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下,在推进内需主导战略的同时,第一,继续加快外汇市场的改革,丰富避险交易品种,提高银行和企业的避险能力,以尽快提高进一步增强汇率弹性的可能性,减轻国际压力;第二,坚决贯彻好“宽出严进”的方针,进一步堵塞外汇管制中的各种漏洞,抓紧时机,合理运用外汇储备;第三,结合中国目前外汇管理的实际情况,正确测算与判断当前较合理、适度的外汇储备量,对超出部分,结合国家发展战略,合理安排外汇储备使用结构,包括可考虑设立专业机构或委托代理运用,提高外汇储备使用效率;第四,尽快出台外资大举进入中国

房地产市场的有限制政策,减轻汇率政策实施中的“漏洞”压力;第五,从提升经济增长方式和维护经济安全角度出发,调整相关政策,包括放慢中国股票海外上市的节奏,在国内企业并购重组、结构调整和动员资金方面,尽可能运用国内资金,提高引进外资的质量,而不是外资越多越好。通过以上措施,以综合效应来减轻央行在外汇储备增加较快局面下,有效实施有管理的浮动汇率政策,保持中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尽可能做到国民经济的内外均衡。

  (作者单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