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中国空调业存在“民企困境”?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29日 10:03 中国经济时报

  ■3C圆桌

  最近有人抛出空调业存在“民企困境”的观点,认为空调业市场发展较为成熟,产业处于高度整合时期,在国家宏观调控下,民营空调企业的发展窘境就尤为突现。

  “民企困境”果真存在?那些带国有性质的空调企业就能一路顺风?

  本报邀请了近年扶摇上升的“纯粹民企”志高空调、国企印记深厚的长虹空调相关负责人,以及企业之外的业内人士,共同探讨这一话题。

  主持:本报记者陈军君

  嘉宾:志高空调董事长兼总裁

  李兴浩

  长虹空调营销公司总经理

  助理兼市场部部长潘征军

  

浙江大学科技咨询中心专家

  沈闻涧

  中国经济时报:有人认为,一线品牌几乎全部是有着国资背景的,它们利用强大的资源优势,在资金、研发、技术、产品、价格上对二三线的民营空调品牌全面打压,民营空调企业的日子已经越来越不好过。志高有“不好过”的感觉吗?那么,换个角度说,长虹在空调业竞争已经十分激烈的情况下入行,是因为有“国资”撑腰?进入此行业后,你们体会到了相对于民企的优越性了吗?

  李兴浩:在外部市场条件一样的情况下,单纯地讲“企业性质”,没有意义。要说空调企业发展遇到“困境”,也不能简单地说是“民企困境”。因为中国企业面临的不仅仅是来自于国内企业的竞争,更多是如何通过企业、行业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参与到国际产业分工上来。经过前几年激烈的市场竞争,空调行业的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具体到某个企业时,数据便最能说明一切。国家信息中心和《中华商务网》的统计数据表明:在过去的2005冷冻年度,志高在海内、海外再次实现了大幅度的增长,累计完成350万套的全球销售目标,成功跨入行业一线品牌之列。志高非但没有遭遇“民企困境”,相反,迈进发展的黄金时代。

  潘征军:长虹是家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在完全竞争的空调行业,长虹同样要面临其他企业面对的问题。如果要说优势,我想,应该体现在作为一家老国有企业,在管理、研发、制造、采购、人才等诸多方面的多年积累沉淀。制造业是传统的。

  中国经济时报:沈先生的观察呢?

  沈闻涧:以经济体制来衡量和判断一个空调企业,实在不妥。我国空调业在发展之初就处于完全开放的市场竞争状态中,国家政策对此没有重点投入和倾斜,主要依靠企业自身的发展壮大。无论是国企、民企,在空调市场竞争中,都面临过发展、壮大及转型的压力。区别只在于,了解市场、善于经营的企业,找到了差异化突围的途径,从而做大做强。志高与长虹的发展都是例子。志高从一个手工作坊成为行业强者,离不开企业家的领导,更不离开对市场洗牌契机的把握。而长虹空调去年的崛起,是经历10多年积累后的爆发,绝非偶然。

  中国经济时报:民营企业发展战略过分体现经营者的个人意图,战略性决策失误常常使公司失去可持续发展的契机;资产不透明化压缩了民营企业融资渠道,同时,股权、财权更迭频繁与过度集中,也无法使企业沿着既定战略目标步入健康的、规范的资本运营。这是持“民企困境”人士对民企的分析,志高同意这样的说法吗?沈先生呢?

  李兴浩:战略,就是用什么样的观念和方式来经营企业。由于对企业经营规律认识不足而造成战略缺失,并不仅仅发生在民营企业身上。在认识到基本的企业经营规律后,没有体制上的约束,民营企业的发展优势反而非常明显。对于民营企业资产不透明,我部分认同,但这种情况并不普遍而且目前已得到相应改善。

  沈闻涧:民营企业的一些陋习确实存在过,而且也导致了包括乐华、迎燕等一大批民营空调企业的出局。但是,这些都已经成为过去。据我了解,在近几年的市场重组和洗牌中,许多民营企业已经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在不断完善和规范内部治理结构和运营模式,并且主动导入国际领先的管理方法。一些适合空调的市场操作手段和管理方式,都是民营企业率先推出并实施的。同时,在公司长远发展战略上,他们也抛弃了低层次的价格恶战,转向以“高端、新品”为主的价值战。此外,在他们擅长的市场操作灵活性及针对性上有进一步提升。而长期以来约束民企发展的“融资手段少、借贷难”等问题,也有望在政府的统一部署下大大缓解。

  相反,一些国企在操作过程中,长期以来的大企业病得不到根治,人员观念守旧落后,市场反应速度慢、操作缺乏灵活性。

  中国经济时报:那么想请教长虹,在应对全球范围内的能源及原材料上涨方面,你们会有优于民企的解决方法或基础吗?

  潘征军:长虹不仅有空调,还有彩电、冰箱等产品,所以在发泡材料、功能塑料、钢管等原材料采购方面,会因规模巨大而增加与供应商谈判的筹码。更重要的是我前面谈到的历史积淀,形成了规范化的、系统化的健全的企业制度。

  中国经济时报:空调这个行业,是否已特殊到由企业的性质决定它能否生存或发展的命运?2005年统计表明,前10名空调品牌中,仅剩下3家民营企业,有人觉得这有预示意义。

  李兴浩:这个数据仅仅说明,另外7家非民营企业更多、更好地体会到了企业经营的基本规律。

  潘征军:这个说法不准确,我确信最终胜出的将是综合竞争力强大的企业。

  沈闻涧:我同意两位企业人士的观点。在完全开放的市场竞争中,任何份额和占比都是动态变化的,现在的分布并不能决定未来的发展方向,这是基本原理。其实家电零售业“国退民进”例子,就很有典型意义。以国美、苏宁为代表的家电连锁企业,凭借先进的运营模式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壮大,并且不断挤压传统家电企业的生存空间。他们未因为自身是民营性质,而在扩张和发展中受到限制。这实际上也折射出我国家电制造领域,仍然是以企业为主的开放式竞争,而非政策导向为主的半垄断竞争。

  中国经济时报:国企也好、民企也罢,身处空调行业,你们现在是否有共同的难题?如何去克服?对中国空调行业未来走势如何判断?

  李兴浩:战略和管理是中国企业普遍需要重视的问题。我认为,做企业应当具备一个最基本的观念,那就是主观性的东西要少一点,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要建立在企业经营规律的遵行与演绎上。结合全球空调业的趋势,中国空调业未来走势将是,传统空调逐渐被淘汰,集节能、健康、静音等主流技术于一身的第四代空调必将占据空调市场主流。而通过走技术导向型发展道路并以此建立起自己核心竞争能力的企业,也将占据越来越大的市场份额。

  潘征军:技术创新应该是中国空调企业今后很长时间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空调是高能耗产品,而中国已成全球第二大能耗国,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个方面出发,空调企业都有责任将节能当做首要攻克技术。其次,空调的确切涵义是空气调节器,不光调节冷暖,还要提升空气质量。闹腾了这么多年的空调行业最终要回归技术路线。其实从去年开始,空调价格已经回升,而产品的技术含量也在提升。基于此,长虹定下的战略是,稳步发展,用2-3年甚至5年的时间逐步做强做大,不作自杀性的冲刺。其次,立足代表技术方向的产品。

  沈闻涧:无论是志高、长虹,或是与他们处于同阵营的其它企业,都面临着市场竞争同质化下的差异化突围难题。一方面,空调技术含量低、企业创新能力弱,在产品、渠道、价格、服务等多个环节高度同质化,最终导致企业间的竞争置于价格、炒作等低水平的竞争。另一方面,随着行业重组与洗牌接近尾声,仍然有一些企业面临出局的危机。因此,许多企业都在寻找各自的差异化道路,比如定位区域市场做强做精,或立足OEM加工中心,为同行贴牌,但作用均不明显,最终只会丧失自我,在竞争中没落。

  对此,我认为,二三线企业有必要寻求合作共赢的模式,即在原材料采购、生产制造、市场营销等三大环节上建立合作机制,实现利益最大化,而后谋强壮大。志高、长虹们必须迅速做大,确立竞争优势。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