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京郊奶农:我们就快撑不住了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29日 10:03 中国经济时报

  ■本报记者陈军君实习生薛娟

  “两会”头天结束,奶价就跌了

  “‘两会’头天结束,奶价就跌了。”京郊顺义华晨养殖场场主黄克敏,向记者出示了他的司机在三元奶站抄录的告示:“自3月15日起,收购价格临时恢复原价1.83元。”
黄克敏说,早此前几天,就有传言说三元奶价要下调,终于在3月15日贴出告示,每公斤奶降了7分钱,没解释原因。

  老黄觉得这7分钱非同小可,因为近来玉米涨到了6毛1斤,麸子等其他饲料价格也都有不同程度的上涨,综合下来,不算人工成本,一斤牛奶的收购价与饲料价持平。

  老黄的牛场有290头奶牛,每天产3吨鲜奶,“1公斤奶少7分钱,我每天睁开眼就损失200多块。”老黄只给三元乳品厂供奶。

  大兴义朋养殖场场主郑淑芬更惨,因为有关乳品企业2月份就下调了奶价,而且是每公斤降8分钱。从2月份到现在,郑淑芬从乳品厂结来的账“少开了6万多。”义朋是个养殖小区,郑淑芬自己的牛加上小区农户的共有900多头。

  “厂家是2月20日通知降价的,但结账是从2月1日算起。”郑淑芬说,“我不能跟我的奶户说降就降,跟他们结款是从20号算起。哎,他们也就挣点人工钱,跟我们是难兄难弟。”

  “哈哈,你这个全国三八红旗手白当了,人家收奶时也没给点照顾。”在座的郑淑芬的同行们没忘了调侃她。

  3月22日,得知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要来采访,顺义、大兴的10来个奶牛场场主早早到了华晨养殖场。

  “这是我这么多天来起得最早的一次。”一位场主说。

  “我们就快撑不住了!情况再不改变,我们只能杀牛倒奶了。”众多场主情绪激动。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先后向蒙牛、三元等几家知名的乳品厂核实情况,得到的回应大不相同。

  某乳品厂一位姓张的北京奶源负责人接到记者询问奶价下调的电话很是警惕,答道:“这是公司机密,一级机密。”他给记者提供了一个固定电话,说办公室马主任会给以解答。但办公室无人接听电话。

  蒙牛分管奶源的张部长则称自己“不清楚具体的价格”。记者追问:“公司这么大的事你怎么可能不知道?”张部长说:“我来这个单位时间不长,不知道。”“你是几月份来这个单位的?”张部长不作回答,只问:“还有什么问题?”但记者再提问题,他仍只重复“不知道。”

  记者连连碰壁,但总算在三元的郑健强那里得到了乳品厂的正面回答。

  “蒙牛等公司调低了收购价,许多散户都将生奶送到我们这里来,而我们自己的奶源基地已经能提供充足奶源,三元消化不了这么多生奶,只能调价。”郑健强还补充说,每年3、4月份,奶牛产奶量大而奶制品销售却是淡季,生奶收购价格与此也多少有点关系。郑健强认为奶农对于降价应该有心理准备,而且也应该理解现在的市场行情。

  郑健强说的前一种情况,记者从奶农处得到证实,自蒙牛等乳品企业生奶收购价降低后,许多先前给这些企业送奶的奶农转而将奶送往三元。“是啊,这儿跌了我们就跑那儿,结果那儿也降,他们像通了气似的。”

  奇怪的是,降价后,蒙牛等企业的生奶收购价为1.92元/斤,高于三元降价前的1.9元/斤,奶农们为什么还往三元跑?

  “三元不压级不压价,事儿少,不治人。”奶农们说,牛奶压一级,每公斤的价格会落3分。

  到6月1日就好了?

  “我跟乳品企业干了不止一仗了,我就问他们,为什么要压价,他们不回答。其中一个人只说,到6月1号就好了。这不明摆着是还原奶闹的吗?”一位奶农讲起最近的事很生气。

  6月1日在乳品行业是个别有意味的日子。

  液态牛奶有常温奶和低温保鲜奶两种。常温奶可以用还原奶和原奶生产。还原奶是指将进口脱脂奶粉按原比例加水,经过与黄油混合、均质、杀菌等工艺制成的液态奶。目前市场上有不少液态牛奶属于这一种。这种牛奶生产成本较低,不需要进行乳源基地的建设。低温保鲜奶,通常是指用原奶进行巴氏灭菌、均质而成的牛奶,也叫巴氏奶,俗称为鲜奶。这种牛奶不添加任何稳定剂、增稠剂、乳化剂等。一些企业把还原奶贴上“鲜奶”标签销售。基于此,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的《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于2005年10月1日起实施,由国家食品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编写的指导性文件《食品标签国家标准实施指南》同时生效。根据这两个文件,我国生产的牛奶外包装上将不能再使用“鲜牛奶”等名称,而必须使用“灭菌奶(乳)”和“巴氏杀菌奶(乳)” 等标准名称。这一规定被乳业界称为“禁鲜令”。但稍后,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表示,对于部分标签库存量大的企业,经批准可适当延长使用期限,最终期限不得超过2006年6月1日。

  回忆去年10月份,奶农们都说那是段好日子,因为有关部门要求还原奶必须在包装上作标注,生奶“一下子俏起来”,众农户感觉“养奶牛前景光明”。去年12月份,郑淑芬就接到某大乳品厂部长的求援电话,说厂里缺奶,让她帮忙救急。

  “就闹了几个月,现在成这样了。就怕我们撑不到6月了。”奶农们叹气。

  “什么6月1号啊,到时说不定又会出来个8月1号!”有奶农气愤地说。

  记者进到一家大超市,问牛奶专柜的促销员:“有还原奶吗?”促销员警惕地看了记者一眼,“这里都是鲜奶,还原奶是那种瓶装的。”记者找遍超市,也未发现有标注还原奶的。

  但记者发现,不少消费者对还原奶并无了解。一位朋友说,她一直以为还原奶比鲜奶更有营养,还专门到超市找还原奶买。

  奶农是不是农民?

  “粮食价格有人保护,奶降价没人管,奶农是不是农民?”

  众多奶农觉得一肚子委屈,“我们不想追究什么,只想呼吁有关部门关注奶牛养殖业。”

  奶农们道出了种种难处:工人工资比2003年上涨了30%,得上千元了,但工人队伍仍不稳定,“说不干就不干了,干上一年的就算长的了。”而生、熟手对奶牛产奶量有明显影响,新手会让一头牛一天少产5-6斤奶。“养牛的活又脏又累,工人要求涨钱也是应该的。”

  此外,电价也让奶农不平,农业用电是每度4毛8分钱,但奶牛场基本是6毛4分。“比农业用电高出2分钱比较合理”,有奶农认为。“高5分都可以。”有的奶农期望值更低。一个规模为几百头牛的养牛场,每年的电费就是十几万,是笔不小的开支。以前作为饲料的玉米秸杆是“白吃”的,跟农民打声招呼,付点收割费,随便去田里、路边拉。现在养牛的人多了,农民会将秸秆拉到牛场卖,每吨70-80元。

  奶农们想出改变目前窘境的几条途径:政府支农资金给奶牛业一点倾斜——或补在饲料上或补在生奶价格上;重拳打击还原奶;打击制造假奶的小乳品厂;成立第三方奶质检测机构,一旦觉得乳品厂压质压价,“好有个说理的地方”。

  想办法之外,奶农也开始反思,认为人心不齐,缺组织,因此势单力薄,人微言轻。“南郊乳品厂有几万头牛,每天产几百吨牛奶,它们就能控制奶价。每公斤比我们高出5分钱。”

  提到组织,身为顺义奶牛协会成员的胡国清摇头摆手说“没用”。生奶调价的事会员们向协会反映了,得到的答复是:理解乳品厂,尽量别跟人家把关系弄砸了。

  “协会形同虚设,基本不管事,它是个民间组织,做不了主。”胡国清回忆,协会只收过一次会费,后来不敢也不好意思再收了。“饲料价格、奶价都决定不了,什么忙也帮不上,凭什么收钱?”

  奶农们感叹自己养牛好比是“上了贼船”,但凡有机会脱身,一定再不养奶牛。

  顺义金枝养殖场场主刘金枝此前是养鱼的,1994年开始养奶牛,1997年奶牛开始产奶,“每天倒贴150元,把养鱼挣的钱都贴在牛身上了。”“既然养鱼挣钱,为什么改养牛?”“嗨,地下水没了,养不成鱼了。”

  刘金枝跨了两个行当,也赶上过2001-2002年玉米、麸子4毛多钱一斤奶农日子好过的光景。但纵观这么多年,平均下来,刘金枝认为养牛只能算作“撑不死,饿不着”的行当。

  奶农们在委屈之余感到担忧,一旦他们哪天真的下了决心宰牛,北京市民恐怕很长时期内再难喝到鲜奶。这个行业一旦伤了元气,很难在短期内再恢复,因为一只奶犊,养到第三年才能产奶,周期漫长。

  “我们真的不想那样,只要有饭吃,我们是不会麻烦政府的。”奶农散户们打算集体上书相关部门,反映情况,寻求帮助。

  作为乳品厂,三元的郑健强也提出了厂家的几点希望:一、制定奶源基地规范政策,使奶源符合各项标准;二、成立第三方检测机构(与奶农的想法不谋而合);三、奶业协会、乳品厂、养殖场(奶农)三者之间能够协调,统一生奶收购价格。

  对于郑健强提出的第三条,记者追问:“由谁?如何协调?”奶业协会没钱也没权,怎么协调?

  “我们也没有办法。”郑健强说。

  记者从中国奶业协会网站查到了北京市奶协的几个电话号码,连打两天,无人接听。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