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 > 关注我国铁矿石谈判 > 正文
 

铁矿石新一轮谈判开始 持久战格局依然未变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28日 15:20 新华网

  新华网上海3月28日电 (记者 李荣) 记者从相关渠道获得最新消息,宝钢集团代表中国钢厂与世界铁矿石供应巨头之间的新财年合同价格第4轮谈判已经展开。据初步传出的信息,供需双方的谈判依然停留在对市场形势的分析和论证阶段,尚未进入最后的具体报价环节。4月1日这个矿价年度“界限”看来不会使谈判双方“急于求成”,全球矿价谈判的“持久战”格局一时还难以根本改变。

  “慢慢谈,不着急”

  据接近谈判的人士告诉记者,此轮谈判估计将持续2周左右,宝钢将首先与澳大利亚力拓集团旗下的哈默斯利公司开谈,然后在下一周再与澳大利亚的另一家巨头必和必拓和巴西的淡水河谷公司进行谈判。

  据这位人士的估计,此轮谈判“不大可能谈出最终的定价结果”。因为双方在谈判中将继续就铁矿石和钢铁市场的走势和供需关系进行分析和论证,“还没有到谈价格的阶段”。中国钢厂不会急于求成,“慢慢谈,不着急”。

  4月1日是国际海运铁矿石长期合同执行年度价格的年度界限。在一般情况下,每年的3月上中旬之前国际钢铁巨头就会与矿业巨头达成新一年度的合同价格。近期国内外不少媒体在报道中都推测4月1日左右将是今年矿价谈判的“收官”阶段,具体的价格将会很快达成协议。

  但是从目前传出的信息来分析,要在4月1日左右完成全部谈判进程的可能性不大。供需双方的分歧依然存在。中国矿石需求方已经在铁矿石短期和长期供求、国内钢铁业的承受能力以及矿石现货市场秩序等多方面进行了充分的论证,结果表明如果国际铁矿石价格再涨,将从根本上破坏矿业与钢铁制造业之间的协调发展格局,是不可取的。而包括力拓和淡水河谷在内的矿业巨头则不断发出“造势”信息,认为矿石需求的增长依然大于供给的增长。

  超出简单定价权的争夺

  此间钢铁市场分析人士认为,此次中国在矿石谈判中的“强硬立场”已超出了简单的定价权的争夺,而是“下决心把博弈纳入长期合作的轨道”。中国钢铁业正在结合产业结构调整逐步进入长期稳定发展阶段,这就意味着对矿石的需求也将表现为长期稳定的特征。建立长期合作已到了关键时候。

  据国家发改委最新公布的预测报告,随着中国国内铁矿石开采量的大幅增长以及国际矿业供应商近几年扩能投资所形成产能的释放,加上中国钢铁业产量扩张速度的不断下降,全球铁矿石供需矛盾在2006年总体上将明显趋于缓和。

  据统计,2006年中国国内铁矿石产量将达到5.4亿吨左右,比上年增产1.2亿吨,可替代进口6000万吨以上。与此同时,国际上仅澳大利亚的五大矿山就将新增矿石供应能力7000多万吨。而根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的预测,2006年中国粗钢产量预计为3.84亿吨,需铁矿石5.58亿吨,比上年增长4588万吨,增幅明显低于2005年1.2亿吨和2004年7585万吨的水平。此外,中国将继续加大淘汰落后钢铁生产能力的力度,今年列入淘汰目录的生铁产能达到4300万吨,相应将减少铁矿石需求6000万吨左右。

  中国钢厂还在谈判中明确表明国内现货矿石市场存在严重的混乱现象。中国政府相关部门正在对哄抬矿价、违规倒卖现象依法进行严格的治理。中国鼓励今后把大多数进口矿石逐步纳入规范的长期合同采购的框架,形成矿业和钢铁业长期互利的格局。

  矿业巨头的“声音”

  国际矿业巨头在新一轮谈判展开之前也不断发出自己的“声音”,其特点是强调“需求的强劲”。据海外媒体报道,澳大利亚力拓集团的铁矿石部门主管称,中国铁矿石需求将继续保持强劲,这种强劲需求还会维持若干年。但他同时表示国际金属和矿石价格将回归长期走势,只不过现在作出“价格触顶”的结论还为时过早。

  分析人士评论说,这番谈话透出一个信息,矿业巨头其实也清楚地看到矿石供需矛盾在趋于缓和,只不过想在“中国现货市场秩序完成治理”之前再“捞一票”。这种短期博弈,不利于双方今后建立稳定的互信关系。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885,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