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铜市景气周期延长 高位宽幅震荡加剧(下)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27日 11:51 经济参考报

  国际铜市从2001年11月开始走牛,商品基金一直扮演着主力多头的角色。依据观察,全部基金净多达到1.8万手左右时,才真正开始了铜的上升周期。但现在看,基金在COMEX市场上月却反多为空,开始保持为净空持仓。而在远期的大规模建仓行为,说明基金对后市的判断已出现分歧。

  技术面分析铜价变化

  (1) 最具市场公信力的纽约交易所铜市持仓

  目前,COMEX市场的总持仓为8.8万手左右。基金持有的净空仓量2800手左右。由于公布时间的延后,有市场人士估计现在的净空(包括非报告头寸)应在3000手左右。

  另一方面,进入消费旺季,涌现的消费买盘又使铜市获得支撑。我们类比推论:一般达到全部基金净空1.8万手左右,就有一轮新的下调周期。这个假设应该引起市场投资者重视。近日全部基金空单又在中幅减少,故市场仍可对铜市保持谨慎乐观。

  (2) 中美二地铜市场的牛市合约升水结构

  我们打开上海交易所近几年来的所有上升数据图表,所有远期合约的价格均大大低于近期合约和现货,现货铜一般保持与六个月以后的期货价格有1500--2500元/吨左右的升水,而越往远期越体现更大的升水,有时甚至高达四千元,但这种结构已经开始大幅缩小在1000元之内。

  从纽约COMEX各合约铜的价格排序来分析,其市场近月对远月,也同样一直保持的牛市升水结构。

  笔者认为,中美二地市场,铜价这样的结构反映出:牛市对多头不断的向远期移仓而产生最为有利的价格结构;说明牛市中,对于现货铜的需求旺盛,才造成了近期合约的追涨上升。

  目前评估全球铜市场供求关系,仍需要关注一些较为及时与客观的数据,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交易所库存与LEM的现货升水,但这种升水结构现在已经开始大幅缩小。一旦这种升水状况不复存在,铜价大级别调整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因此关注3、4月份消费旺季中,LME铜现货升水能否出现回升,对于把握铜价的中期走势及变盘显得格外重要。

  最近经国务院批准,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决定调整铜出口税率。即中国所有加工、生产铜和下游铜材出口关税由5%上调为10%。但我国每年上述铜产品出口量不足10万吨,故国内这一政策对铜价上涨不会真正形成制约,仅是一个

宏观调控的手段之一。

  笔者针对屡创历史高价的铜,并不认为它具有绝对的合理性,高价铜于国于民肯定不利,但从大趋势论:经济规律最终会起作用,我们必须面对一个事实:SHFE和COMEX市场及伦敦市场仍处于多头环境,并且保持了几近完美的牛市趋势,价格始终运行于30日均线之上,有的国际市场人士预测:伦铜价格未来可能上升到新的高度,笔者认为上升多高并不重要,至少在目前看,趋势性高位振荡走势可能尚未结束,由于铜具有商品性和金融属性的双重特性,在一个时期内,可能还须维持谨慎的思路。

  铜市分析结论

  全球经济增长仍是影响铜价的主要推动因素,因此铜的供求格局缓慢演变也体现了经济增长的状态;而铜的供求失衡引发的初期牛市,将向纵深发展演绎,可能更多地体现在是铜的上下游一体连锁的成本推动型牛市。而物价波动----包括铜价,他们是滞后于经济一段时间的,故从技术性及循环周期来研究,铜市景气周期可能延长,高位宽幅振荡将会加剧。

  未来我们认为:美元指数技术上仍将有上升的动能,技术指标短期仍为强势,如果保持美元强势,加之国储局2006年仍有可能释放铜库存以平抑国内铜价,或许暂时会抑制沪铜期货价格的上升,铜价会继续出现上下宽幅振荡行情。

  现在的下调已经出现,调整的时间周期应结合基本面应予以严密观察和修正。

  因此,作为理性的国际投资者,其投资者思路应随上述基本面情况的变化而转换,其中、短期操作方向,并非一成不变。国内外铜的中期仍有可能保持相当一个宽幅震荡的、反复的、冲高后的调整走势。2006年3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后五年中国GDP增长年均达到7.5%,2006年预测为8%,而2005年这一数字为9.9%。经济增速减缓,将直接导致中国铜需求增速幅度可能下降,难以保持2005之前的旺盛状态。因此铜的大级别的调整是存在诱因的,所以对商品金属牛市的短期调整时间是否延续,应多一份警惕。


 天马期货研究中心 刘荣华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