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今年供应仍然偏紧 未来楼价难以下调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24日 10:23 金羊网-民营经济报

  现在,在广州市内买到一套心水楼并非易事,购楼者不但要面对每周都在变动的楼价,而且对热门楼盘还要接受“手快有手慢无”的市场缺货现实,以至于不少中介人士向记者表示,熟客买楼找关系,以前是谈“折头”,希望争取楼价优惠;而现在,更多的是祈求优先选楼,能买到一套心仪单元就心满意足。

  不可否认,广州房地产市场已经转变为卖方市场。自从上世纪90年代初实施宏观调
控,买方“主导”市场约10年时间之后,交易的双方关系再次发生逆转,开发商重新掌控市场。这一变化自2004年、特别是去年10月份以后表现愈发明显。

  广州市土地供应总量充裕,但住宅上市量却逐年下降。对这一奇特矛盾,有专家认为,这是因为土地供应结构中商务用地比例过大所致,要解决供求之间日渐加大的矛盾,缓解近两年大步攀爬的楼价升幅,关键是适当增加住宅土地投放量。

  住宅供求距离逐年拉大

  根据合富地产的研究结果,自2001年起,广州市每年的住宅供应量均少于需求量,供求之间的距离逐年拉大,特别是进入2003年以后,市场消化率一直处在120%以上。也就是说,市场上的供应总量已不能满足消费需求。

  占全市一手楼交易总量约八成的原老八区,供应量下降趋势使这一矛盾加剧。

  以近年来推盘量居老城区首位的海珠区为例。2005年全年,全区预售商品住宅供应面积156.55万平方米,成交面积210.69万平方米,市场消化率134.6%。

  2004年与2005年两年中,原老八区新增商品房供应量共约870万平方米,而市场吸纳量却高达1280万平方米左右,以至于市场中积压多年的空置房也趁势突围。纵观这两年的广州市场,消化率大幅增加,供求矛盾愈发突出。除了个别问题楼盘外,曾经困扰开发商多年的“卖楼难”已成为过去。

  商品房近年供应量逐年减少,有人将商品房供应量不足归咎于开发商惜售抬价。但事实上,开发商在建规模不能适应市场需求,今年的商品房入市量依然未能乐观。

  据广州市统计局新近发布的《2005年房地产开发投资简况》,广州市去年商品房新开工面积1037.99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7.8%;其中住宅新开工面积为835.20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2.2%。另外,住宅的竣工面积也有所减少。2005年商品房屋竣工面积826.69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7.7%;其中住宅房屋664.25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6.6%。这意味,今年广州市住宅供应仍将短缺。

  另据合富地产的数据,从2005年1-9月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分布地域看,房地产开发区域不断外扩,老城区除海珠区略有2.6%增长,天河区为-2.9%略有减少外,老八区中六个区的施工面积均大幅减少,其中幅度最大的原东山区降低约30%,土地资源较为丰富的芳村区也减少了约17%。施工面积的减少,造成了老城区商品房供应量也随之紧缩。

  住宅用地供应仍然不足

  楼市开发大幅“减产”,与住宅用地供应量从2003年开始大幅减少不无关系。

  从政府有关部门公布的数据看,广州市的开发用地供应充裕。但有专家分析,土地供应结构中,商品住宅用地量所占比例不高,与市场需求不成比例。因而在政府的土地供应政策和金融政策影响下,一手楼供应量不足的矛盾不能缓解。

  以2003-2005年期间土地一级市场公开出让的情况为例,政府“招、拍、挂”形式共出让土地面积90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44万平方米。而且土地出让以商业办公用地为主,住宅性质用地可建筑总面积仅106.8万平方米,只占总出让可建筑面积的31%。而其中,传统老城区东山、越秀、荔湾、海珠四区的住宅用地新增供应只占133。

  尽管政府有关部门并不认同“住宅用地供应量偏少”这一观点,但开发商拿地越来越困难、开发成本也随之大幅增加已是不争的事实。有开发商表示,广州市不断刷新土地成交价记录,其实最终还是由购楼者“买单”。

  有专家建议,政府增加土地供应量,同样也要讲究“有效供应”,针对市场需求有的放矢投放不同用途的土地。

  当然,老城区内土地资源稀缺,同时旧城改造的思路是抽疏人口密度,不能沿用商品房开发的办法,应向交通网络日益完善的城市周边发展居住区。

  有分析表明,越秀、东山、荔湾区人口稠密,例如,最受购楼者追捧的东山区,人口密度已达37164人3平方公里;近年推盘数量最大的海珠区,现时的人口密度也在9288人3平方公里,而10区的人口平均密度只是1582人/平方公里。

  本版撰文记者殷小杰

  (Robby/编制)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