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昆明高新区:小池养出了大鱼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24日 09:02 中国经济时报

  ■实习生刘艳本报记者尚志新李强

  记者近日在云南采访时了解到,昆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53个国家级高新区中是占地面积最小的一个,它的单位面积产值却排在了全国前列。

  昆明高新区总占地面积只有5平方公里,其中可以用来招商引资的土地资源仅3.5平
方公里,记者开车走一圈,只用了10多分钟,因此,该区被称为“袖珍型高新区”。但是,令人颇感意外的是,2005年昆明高新区实现技工贸总收入239亿元,创造工业总产值147亿元,按5平方公里土地计算,平均每平方公里的工业总产值是29.4亿元,如果按照实际工业占地面积3.5平方公里计算,每平方公里的产值则是42亿元,高出全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平均工业总产值(每平方公里31.9亿元)达10亿元之多。这组数据不仅让昆明高新区的员工为之自豪,更引来全国同行们的注目。

  接受记者采访的北京特华财经研究所副所长王力博士认为:“如果是在东部沿海城市,每平方公里高出10个亿也没有什么,但在西部一个欠发达省份实现如此业绩实在难得。”

  小土地大产值,这是全国许多开发区追求的目标。昆明高新区是如何实现土地利用率最大化的?为了探究它小池养出大鱼背后的奥秘,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走进了这个开发区。

  昆明高新区的两个80%

  谈起昆明高新区的发展,管委会主任张兴华告诉记者一组数字:在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科技型企业占企业总数的80%以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也占到高新区产品总数的80%。

  这些抢眼的数据让这里迎来了一拨又一拨的参观者,而参观者们的第一站就是高新区的“两园”——

留学人员创业园和大学科技园。在张兴华看来,这是昆明高新区的经典之作。

  走进“两园”,大院里的两栋高层大厦容纳了“两园”所有的企业。“我们这里地方小,有的是几个企业共用一层楼。”“两园办”主任谢昌耀告诉记者,这块为吸引海外留学人员及大学毕业生前来创业而设立的孵化基地,如今已经入驻了130家企业。记者在走访中发现,这里的许多企业都带有那么点“传奇色彩”。

  落户在“两园”的云南亚太环境工程设计研究有限公司,10年前只有一个小实验室,2002年带着想法、带着技术,来到昆明高新区,仅用3年时间就已实现产值5000万元;成为全国工业废气脱硫技术顶尖的企业,先后为许多大企业解决了废气脱硫问题,并将废气变成有用的工业原料。近日,这家公司已向国家环保总局申报“国家环境保护工业资源循环利用工程技术中心”。“如果申报成功,意味着企业填补了在这一领域综合研发机构的空白。”亚太环保公司总工程师刘应隆说。

  在利普机器视觉公司的总经理办公室,接受访问的是一个30岁上下、还带着些书卷气的年轻人。他自豪地摆出企业众多响亮的头衔和荣誉:中国最具竞争力高成长型企业500强、国家发明金奖、云南省发明金奖等等。他叫刘一民,是利普公司的总经理、创始人。刘一民告诉记者,他们2003年入驻园区之初,没有资金,没有人力,他本人从未涉足过商海,最大的资产只有一样,就是一个尚未完全成熟的想法——开发机器视觉产品,即通过计算机系统来实现人的大脑和眼睛的功能,这是一个在当时国际IT领域发展最快的行业。如今,利普公司生产的

汽车牌照自动识别产品已经装到了中南海和人民大会堂。

  经过几年的运作,昆明高新区的“两园”已经成功孵化了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市场前景好、生命力强的高新技术企业,拥有了43项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两园”负责人对记者说:“这里是灵感和创新思想的聚居地,这些灵感和思想构成了高新区巨大的竞争力。”

  收复436.9亩“失地”

  被问起昆明高新区是如何做到“小池养大鱼”时,张兴华说:“要把高新区做精致,就要认真地去经营好每一寸土地。土地是高新区生存的根本。1992年国务院批给昆明高新区9平方公里土地,首期开发5平方公里,在这有限的一点土地上,要创造出大产值就必须千方百计在内部挖潜上下功夫。”

  “提高土地利用率,首先就要保证开发了的地都实实在在用起来。”张兴华说:“2003年,首期开发的5平方公里土地已经全部用完了,当时国家正在对土地资源进行清理整顿,新的土地不能用,如果不改变当时的现状,就意味着2004年、2005年高新区的发展空间为零。而那时高新区需向银行偿还贷款总额多达4.7个亿,还有1个亿的财政赤字。土地没有一寸,建设资金压力重,银行要求还贷追上门来,当时的压力是可想而知的。”

  “为摆脱困境,我们做了大量调研,后来发现有些土地已经闲置了10年没有开发利用,没有人敢进行清理。一边是土地资源的奇缺,一边是占了地不开发、不建设的单位,2004年高新区决定把这类企业清理出门,并根据企业的不同情况制定了3种方案:如果交了钱,签了土地租赁合同,而占着土地不开发的,按照国家土地法规定,2年后坚决收回;如果是签过土地合同后,领了规划选址意见书,但没有按期开发的,给一定的期限,补交费用;如果是仅领了规划选址意见书,尚未交费,则对企业进行调整整合,使资源利用最大化。”

  “那次涉及436.9亩的土地清理至今让每一个员工记忆犹新。”昆明高新区土地局局长巴赛给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举了一个例子:昆明创安U型玻璃有限公司,1992年就进入了高新区,当时占地6亩,可是一直没有开工建设,更谈不上交土地费。“这样的企业由于时间比较长,加上各种各样的原因,请出去有一定难度,而且需要勇气。由于高新区清理坚决、不开后门、依法行政、秉公办理,最后436.9亩被闲置的土地全部收回。”

  “小土豆变成大市场”的故事

  进入昆明高新区的路口处,树立着一块醒目的宣传牌:“美好的高新区,纳税人的贡献”,这是昆明高新区的座右铭。张兴华是这样解释其意义的:“高新区立了一块牌子,实际是立了一种心态,是把入园企业看成自己的衣食父母。有了这种心态,高新区的行政人员就会感觉为企业做的一切都是自己的责任,没有做到位是自己的失职。大家都尽职尽责了、服务到位了,才能及时帮助入园的企业排忧解难,企业的发展才能正常化,才能创造更大的产值。”

  这一点,高新区投资促进局局长党煦燕感触很深。“从把企业请进来那天起,高新区会一直关心它帮助它。”天天和企业打交道的她,在工作中感到了为企业服务的重要。她经常提起一个“小土豆变成大市场”的故事。

  “有一对夫妇,他们有一项技术是在试管中培植种薯的苗,种出的土豆已经脱毒了,淀粉量不一样,口感也不一样,这项技术在全国首屈一指。最初,他们一直在山里种地、做研究,落户到高新区以后找对了发展的路子,从刚开始只有50万注册资本的小实验室,摇身变成了年产值150万的企业。为了帮助他们的企业做大做强,我帮他们联系世界500强之一的百事,并与百事进行了多次谈判,还达成了采购协议。目前,高新区又在帮助他们向更大的目标发展,正在组建种薯培植基地。”

  据了解,为了建这个基地,高新区资助了这对夫妇50万元经费。现在他们在全省范围已有5000多亩地用来做基地,2005年收获了50吨高品质脱毒种薯。

  对于这家企业的未来,党煦燕很有信心。“其实许多企业都是这样,刚开始的时候就像一棵小苗,多给一些阳光和氧气,帮助把潜力发挥出来,就能长成大树。”

  在把企业当作衣食父母的心态下,昆明高新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小土豆变大市场”的奇迹。陈发凯,2000年博士毕业,当年6月7日进入高新区。当时他的公司只有两三个人,连付房租都困难。管委会领导了解情况后,决定无偿资助其20万元创业款,“两园办”给他们安排了办公室,并且提供了优惠政策。如今他的昆明大东方生物化学科技有限公司已经拥有1100万元的固定资产,产值达到1600万。

  做足“人”的文章

  “高新区的成功,不光是因为有好的理念,更重要的是把全体高新人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尽心尽力地工作才会创造出更大的效率。”张兴华说。

  在昆明高新区管委会工作的人,无论在哪一个岗位,似乎总保持着居安思危的感觉。“真的是像疯了一样地去找项目,你不尽力工作,随时有可能失掉岗位,甚至手中的饭碗。”高新区管委会的一位中层干部这样对记者说。可以听得出,许多员工言语中总带着那么几分压力和不安。

  管委会人力资源管理部魏辉援部长告诉记者:昆明高新区的干部聘用、聘任制实行的是动态管理,两年一聘与适时调整相结合,有能力的不管资历怎样该提拔就提拔;反之,不适合工作岗位的坚决调整下去。2005年他们提拔了20个中层干部。其中,投资促进局的党煦燕,当时任副局长时间还没多久,但由于她带领全局为高新区做出了突出贡献,2005年一季度就把全年招商引资1个亿的任务超额完成到35个亿,因此她被提为局长;相反的,原来“两园办”的一个中层干部,因违反高新区的外出政策,没有经过管委会的批准就擅自出国,回来以后马上被免职了。

  “在这里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一点没有含糊,这话听起来有人会觉得冷漠,不讲情面,但我一直都说管委会是一个家,对家有利的我们会毫不犹豫地去做,这样你才能让大家感觉跟着你有奔头。我们实施干部聘用动态管理,也是为了在这个大家庭中形成一种长效的激励机制,鼓励大家争第一。”张兴华说。

  魏辉援告诉记者,这种体制打破了过去干部只能上不能下的窠臼,效果非常好。很多外面的干部都愿意到高新区来,他们发现有能力的干部在这里有用武之地,能充分体现他们的工作价值;内部的员工也因此有了很强的责任感,工作的激情更高了。

  接受采访的高新区内企业谈到高新区的办事效率,都说:“高新区办事效率高,不拖泥带水。”

  王力认为,昆明高新区之所以能在小池子里养出大鱼来,主要原因是:面对困难,他们有敢于“亮剑”的精神;干部管理改革到位,使干部有压力、有激情、有干劲,为企业服务才尽心、到位;他们不是把企业请进来就完成了任务、不管了,而是把更多工作放在入门后的服务上,当成自己的企业,帮助他们成长。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