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被当成是中国家电产业优势的低价格已经褪色。多年来在中国市场以降价为主的价格战的喧嚣声已经被跨国企业的技术狂风吹走。中国家电产品在全球市场已经遇到了从未有过的尴尬:产品提价提不上去,降价又降不下来,中国的家电制造产业被限定在5%的利润空间中徘徊。与此同时,跨国企业的价格走势出现了新的动向:在稳固高端的同时,价格开始下山,高端、中端、低端、超低端四条线的价格结构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跨国家电企业的价格结构,后两条线则是完全针对中国价格的防火墙。
可以说,中国家电的价格已经出现劣势。其实,真正的价格优势是一种赢利优势,这种赢利通过规模优势获得也好,通过差异的战略获得也好,其背后实际上就是产业在全球化市场上的分配优势。如果所谓的价格优势难以获得分配优势,这样的价格优势实质上是价格劣势,而一味地靠降低价格去获取市场空间的做法只是一种价格破坏能力,而不是竞争优势。
在全球化生产要素高速流动的今天,全球产业利益的分配方式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那就是技术等高级的要素成为主导,所有形成商品的生产要素中技术成为主导,其它要素已经演化成依附性的生产要素,也就是次要的生产要素。绝对一点说,其它的生产要素已经成为技术要素的包装物。拥有技术等高级的知识性生产要素的企业可以在全球“包装物”价格更低的地方去组合商品,全球产业的利益分配是按照稀缺性的技术要素来分配的,而不是按照富裕的劳动力等过剩生产要素来分配的。
中国家电产业的价格劣势源于中国的劳动力等初级生产要素。上个世纪日本企业崛起时,一方面有全球巨大的市场资源,另一方面,发达国家的产业开始因升级而转移,因此,这些为数不多的国家之间缺乏激烈的要素价格竞争,使得日本家电产业因此而起飞。
如今,当众多发展中国家都在模仿后起工业化国家的出口导向性战略的时候,世界市场的容量成为限定初级生产要素价格大幅下滑的硬约束,出口面临新的贸易保护,内需吸纳能力有限,最后的结果是在家不赚钱,在国外也不赚钱。
目前,国际竞争的核心已经从市场的竞争过渡到要素的竞争。这种新的竞争方式要求把战略的基点从生产过程结果的竞争提前到生产过程形成的竞争,也就是要素获得与要素优势建立的竞争。因此建立要素优势是建立中国家电产业价格优势的根本。
罗清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