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普:外汇储备灵活性应重于规模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20日 09:32 中国经济时报 | |||||||||
记者单羽青北京报道 标准普尔日前发布题为“官方储备:灵活性重于规模”的研究报告。报告指出,官方外汇储备的规模仅仅是决定主权信用级别的部分因素。 “官方外汇储备的好处在于使当局在制定政策时享有了灵活性。但灵活性并非与储备的规模成正比,储备达到一定规模时灵活性甚至会下降。”标准普尔主权评级委员会主席John Chambers说。
大规模的外汇储备是增强主权信用的一个因素,但其他方面的因素诸如良好的经济结构、谨慎的经济政策以及发达健康的金融体系均能使经济持续增长,这些因素同样非常重要。目前,日本、中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印度、韩国、新加坡和俄罗斯8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央银行及政府持有全世界三分之二的官方外汇储备。其中,只有新加坡获得了“AAA”的主权评级,而印度处于非投资级别。 Chambers解释说:“这些国家及地区维持大规模外汇储备主要有两个原因。高额外汇储备在一定程度上是外汇制度造成的;而对其中许多国家来说,高额外汇储备也是一种防范资本流入突然中断的保障措施。” 报告指出,除了考虑高额外汇储备所产生的相关费用外,还要认识到官方外汇储备的收益率正在下降。通常,官方外汇储备由中央银行持有,其资金来源可能是通过货币发行(可能导致通货膨胀)、公开市场操作(通常持有成本较高)以及政府在中央银行的存款或者中央银行获得注资。政府减轻了本国货币的升值压力,出口企业因此享受到了相当于货币贬值的种种好处,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的压力亦有所减轻。 Chambers指出:“大家可能会问,目前外汇储备不断增加的趋势是否会持续下去?如果不是,会出现什么情况?我们认为,到某一点的时候,外国债权人持有的美元资产将达到他们的限额,美元将从那时起开始贬值,美国的经常账户规模将缩减。如果没有其它大型经济体能解救这种贬值趋势,随之而来的全球调整将是非常痛苦的。这种痛苦对于过于依赖出口的国家尤其明显,虽然大多数国家到那时将处于更低一级的经济增长均衡水平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