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派是否从西方取回真经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20日 05:30 北京晨报 | |||||||||
林毅夫、斯蒂格利茨在北大辩论—— 海归派经济学家有没有从西方取到真经?中国的经济现象是否已经独特到西方经典理论无法解释?对此,经济学家林毅夫和诺奖得主斯蒂格利茨保留了各自不同的意见。 上周六在北大举行的“经济学教育回顾与展望”论坛上,林毅夫强调了中国经济学的
有没有一种“中国经济学” 有没有一种“中国经济学”?分歧最终落到这里。在日渐庞大的海归派学者群体的推动下,国内经济学界已经逐渐形成了可以融入国际主流的分析方法和叙述话语,但相对于日进千里的中国经济进程,学者们在反思,海归派从国际主流经济学界取回来的是不是真经? 理论赶不上中国的实际,疑惑就随之产生。用林毅夫教授的话说,中国的发展中出现了很多现有理论难以解释的现象,比如以双轨制为特征的渐进式改革。当时,国际主流学术界对双轨制抱着非常悲观的看法,认为要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改革,就应该推行以私有化为基础的“休克疗法”,但中国却用9%的经济增速回应了这种担心。 到了2000年、2001年,国外经济学界又开始对中国经济增速的真假产生争论,因为中国从1998年到2002年之间确实出现了通货紧缩,但经济增长却没有像很多国家一样出现零增长或者是负增长。 取回的经是不是真经 大师们的预测屡屡出现“不准确”,于是林毅夫提出疑问,“取回的经是不是真经,即使是的话,也可能不适用,仔细研究的话,绝大多数不适用。”他也提出,在对中国经济的了解程度上,国内经济学家应该比外国的经济学家更有优势,“独特的国情给中国经济学带来千载难逢的研究机会”,这个机会将在30年间为中国创造出一批世界著名的经济学家。 而面对这样的评价,被公认为大师的斯蒂格利茨则坚持认为西方经济学经典理论仍然有效,他明确提出保留意见:“林毅夫先生认为在中国经济学理论应该显现出自己的个性。原因就是那些西方经济学的推测不符合中国以及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而这些不符其实完全是出自于经济学假设前提上的错误。” 斯蒂格利茨认为,经济学中那些最基本的观点,如供求原理、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等无论到哪儿都是一致的,约束和激励问题也是普遍存在的,问题的实际在于如何将这些理论融入到中国的大环境中去,而这才是中国经济学面临的难题。 晨报记者 张黎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