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改革论战一锤定音 政改渐成下一焦点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18日 06:50 金羊网-民营经济报

  刚刚闭幕的全国“两会”,“深化改革”成为中央高层反复强调的词汇。胡锦涛主席在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发表讲话说:“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进一步坚定改革的决心和信心。”温总理在记者招待会上表示:“要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这些讲话受到了海内外的广泛注意。

  中央高层第一次公开回应关于改革的争论,既选择了适当的时机,更提出了完整的
纲领。

  改革要兼顾各方面利益,首先制订改革方案的政府本身需要改革。

  一些接近决策层的人士近期都在思考政治体制改革问题,包括有些党内有影响的元老。

  回应“暂停改革论”

  主持人:你认为,中央主要领导人在这个时候反复强调改革不动摇,这背后是不是有着丰富的含义?

  时事观察员华山:这实际上可以视为中央高层对最近关于改革争论的第一次公开明确的回应。大家知道,2004年下半年以来,特别是最近几个月,关于改革的争论成为中国从官方到民间的重要议题。事情最初的导火线是2004年7月香港中文大学郎咸平教授发起的“郎顾之争”,批评国企民营化改革导致国资流失,要求停止民营化改革。然后是去年7月科龙顾雏军事件发生后,舆论界更掀起一股反对国企民营化改革的浪潮。接下来又发生了医疗改革失败的争论,说医疗的市场化改革导致了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还有关于物权法“姓社姓资”的争论,北大一个法学教授上书全国人大,说物权法草案是“搞私有化,走资本主义道路”。再之后又发生所谓国有银行海外被贱卖的争论。所有这些争论接连不断,在网上、报纸上大量传播,造成很大的声势,网上到处流行“劫富济贫”的思路。

  主持人:这次争论到底争的是什么呢?

  时事观察员华山:对改革的批评分几种情况。一种是所谓左派,借一些行业改革中出现的问题,批评改革造成贫富悬殊,国资流失,然后对整个改革的定位和方向提出质疑,就是要否定市场化、民营化的改革,要回到旧体制,比如巩献田教授反对物权法草案的公开信,挑起“姓社姓资”的争论,这是一种。另一种是对改革过程中利益分配的现状不满,主张暂停改革,先把分配制度安排好再来改,清华有个孙立平教授,他就说如果暂时不能做到“为不同的社会利益主体的利益表达做出制度安排,并把新的安排建立在民众自己的利益表达基础上”,那就“暂停改革”,这是第二种,好比说你先把分蛋糕的规矩定好了定公平了,然后再来做蛋糕、切蛋糕。第三种是就事论事,主要批评具体的改革个案,比如“新三座大山”,就是看病难、上学难、房价高,这包括一部分学者,更多的是社会弱势群体的一些网民,也就是承担了改革成本的这部分人,他们的利益在改革中受损,所以有的人情绪很激烈,也喊出反对改革的口号,但那主要是发泄不满,并没有什么理论上的成见。

  在这种情况下,另一派为改革辩护的那些人也作出了反击,最引起注意的就是今年2月份《财经》杂志“皇甫平”的文章,主张“改革不可动摇”,接着就是被认为是高层决策幕僚的吴敬琏,他出来说,改革需要反思,这是一回事;但要否定20多年以来的改革,要把我们拉回到过去,这是另外一回事,这个必须寸步不让。

  主持人:这样看来,那些批评改革的声音也是比较复杂的。但共同点都是对改革的现状不满。

  时事观察员华山:不满之下又各有主张,就好比大家赶路,走到一个前不挨村后不着店的地方,天黑了,没吃没住。有人就说路走错了,主张倒回去;有人主张先停一下,把路认准了;有的主张就地搭个帐篷将就一夜算了。然后有人就说不能倒回去,也不能停,方向没错,继续往前走就有饭馆酒店了。争论的焦点就是:要不要坚持市场化改革?改革中遇到的新问题怎样解决?

  “分享式改革”的纲领

  主持人:中央领导人就是在这样一种争论的背景下表态。那么,照你看,中央领导这次的表态传达的又是一些什么样的信息呢?

  时事观察员华山:胡锦涛、温家宝这次“两会”集中强调坚持改革,是第一次回应这场争论。在这之前一年多,中央高层对争论一直没有表态,给外界很多猜测。这次胡锦涛的讲话,我认为是一个完整的回应,关于改革要不要进行下去,他明确地说“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进一步坚定改革的决心和信心”,“要不失时机地推进改革,切实加大改革力度”;对于改革要不要坚持市场化方向,他回答是两条,第一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第二要“努力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就是说市场导向是基础,同时政府也要发挥调控作用;对于下一步改革的打算,他说要“在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改革的新突破”;那么,改革中出现的那些问题怎么解决?怎样解决贫富差距和利益分配的矛盾?他说要“注重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说“改革要兼顾到各方面利益、照顾到各方面关切,真正得到广大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你看他短短一小段话,其实是一个完整的纲领,显然他对一年多以来的那些争论是经过了深入系统的思考的。

  主持人:那么温家宝的回应呢,好像相对简单一点。

  时事观察员华山: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有人统计过,“改革”一词出现了82次,他强调“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重大决策”,强调要以“更大的决心”加快推进,要在“关系全局的重大体制改革”方面有所进展,这是往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没有讲的。还有他在记者招待会上特别点到说改革“不能停顿,倒退没有出路”,这明显是有针对性的,是针对那种主张“暂停改革”的声音的。另外总理在答记者问时还特别回应了所谓“贱卖国有银行”的问题。

  胡锦涛和温家宝的这几次表态,传递的信号,简单概括就是:尽管议论纷纷,困难重重,但中国的改革不会因此停滞,而只能坚持通过改革来化解矛盾,同时改革要兼顾各方利益,要让广大人民共享改革的成果。

  主持人:像你刚才说的,这场改革的争论已经进行了一年多,你觉得中央高层选择这个时候表明态度,是不是也是有某种考虑?

  时事观察员华山:时机的选择,一个是因为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这次“两会”就是讨论“十一五”规划的,那么就无法回避一些全局性的问题,首先就是未来5年改革还要不要搞下去?怎样进一步推进?在社会上争论不休的情况下,如果你不明确回答这个问题,如果在改革这样的基本问题上都达不成共识,那么“十一五”规划就没法讨论了。另一个因素,我想就是胡锦涛关于和谐社会标准的讲话是去年“两会”前发表的,到现在正好一年,一年来我们看得很清楚,有些舆论曲解了“和谐社会”这个口号,好像为了和谐、稳定,改革就要停一停了。还有些人端出“为弱势群体代言”的架势批评贫富差距,说市场化改革就是“劫贫济富”,等等,都是要对改革叫停。在这种形势下,如果中央不拿出明确态度,下级执行部门就会等待观望,无所适从。所以,中央必须要为这场争论一锤定音,就是改革的决心不会在“和谐”的名义下动摇。

  政改渐行渐近

  主持人:改革不动摇这已经得到明确了。那么你认为改革要继续推进的话,下一步的重心或者说焦点会在哪里呢?

  时事观察员华山:我认为下一个重心领域就是政治体制的改革。为什么呢?因为中国社会现在已经是利益主体多元化了,各阶层分成很多个不同的利益集团,所以要在改革中调整利益关系,遇到的阻力肯定要更大。胡锦涛说了“改革要兼顾到各方面利益、照顾到各方面关切”,改革过程中的利益协调,打个比方就好像是分一锅粥,分得公不公平,关键是那个掌握分粥勺的人,他必须满足两个条件,第一个,他不能自己也喝粥,否则粥全分他自己碗里了;第二个,粥怎么分不能他一个人说了算,想喝粥的人都可以来评理,他分得不公平大家可以批评他,还有权撤掉他。

  主持人:对一个社会来说,这个分粥的人就是政府,那么我们现行政治体制下的政府能够胜任这个利益关系协调者的角色吗?

  时事观察员华山:邓小平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把这种政治体制的弊病归结为两条,一是政企不分,二是权力过于集中。这正好违反了上面说的分粥人的两个条件。权力过于集中,政府垄断了太多的权力资源,那必然就是一切政府说了算,民众对决策的参与度很低,你分粥分得不公平大家也拿你没办法,那么政府部门他就难免会利用手里的权给自己多分粥,在改革的过程中与民争利。政企不分,就是说政府和国有企业利益一体化,既分粥又喝粥,那就很难指望他能够公平兼顾各方面的利益。这方面我想民营企业家们体会是很多的。比如最近大家议论的《邮政法》修改稿草案,它把350克以下的国内信件划为邮政企业专营,如果真要这么干的话,那么全国几十万家民营快递企业全都要关门,300多万工人就要失业。你说起草这样一个牵涉到这么多人生计问题的法规,他没有开听证会,也没有交给公众讨论,自己关起门来就立法了,因为负责起草的国家邮政局和国有邮政企业大家是一家子,那么由他起草的法规当然也就偏向他自己手下的企业。

  (金陵/编制)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