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曝光台 > 2006年3·15:消费与环境 > 正文
 

燃气陷阱位居广州十大消费陷阱榜首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16日 16:22 新华网

  新华网广州3月16日电(汤新颖 陈冀)广州市12315消费者投诉中心公布了包括燃气、赠品、中介、维修、短信、邮购在内的“十大消费陷阱”,其中冒名派单、掺杂使假的“燃气陷阱”位居榜首。

  据了解,一些地下燃气站假冒知名燃气公司之名,通过派发宣传单低价吸引消费者,以掺杂使假、短斤缺两等手段牟利。这种现象在燃气价格上涨、供不应求时尤为猖獗。

  商场“返券”陷阱防不胜防:每逢节假日,商家纷纷以“买满100送50”“买满200返80”等口号促销。但等消费者拿到这种现金卷后,才发现现金券“只限服装、皮具柜台使用”等,有的甚至大部分柜台不参加返券活动。

  “赠品”陷阱和“免费”陷阱也令消费者深恶痛绝。部分商家以“赠品”为诱饵开展促销,而所谓“赠品”有的是仓库的积压品,有的是劣质品、冒牌产品、“三无”产品,甚至是过期变质食品。同样,商家如在街头派发免费拍艺术照、免费美容等宣传单,但当你化妆到一半时会被告知粉底和假睫毛需付费,价格一般是几十元,这时你到底是用还是不用呢?

  在一些家电维修行业则出现“维修”陷阱。在其广告宣传单中夸大规模和资质,在维修过程中虚列修理项目乱收费,使用伪劣零配件或偷换原材料、原配件。此外,通信服务运营商利用短信对手机用户设置陷阱,收取梦网或短信套餐费用。

  饭店餐馆在促销广告中布下“餐饮”陷阱:宣称节日期间一律打五折或八折不等,但结账时才发现并非按全单打折计费,理由是海鲜、酒水以及“送”上的餐巾纸、饭前小食均不参加活动。

  不法商家在报刊上刊登虚假广告,引诱异地消费者通过邮局或银行汇款,低价购买手机、照相机、手提电脑等高档商品,但消费者往往根本收不到货品或收到的货品不是自己所要的。当工商部门着手调查时,才发现商家宣称的邮购公司根本就不存在。

  另有不法商家以提供拍广告机会或介绍进入模特行业等为诱饵,与有意者签订为期一年或两年的合同,骗取报名费、签约费和形象推广费等;然后就以“暂时无广告机会”为由推搪,待合同期满就携款潜逃。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17,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