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后语:请给我们一个诚信的消费环境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15日 16:21 金羊网-民营经济报 | |||||||||
最近,笔者买了一部新手机,手机倒是不错,不过为了买这部手机,笔者可谓花了九牛二虎之力。先是上网查看一大通辨别真伪手机的知识,后是请教朋友买手机时要注意的事项,再者是货比三家,比较售后,比较价格,生怕自己吃亏了。 其实,每个消费者都会有这样的经验,当你准备进行一次购买活动时,往往事先会强迫自己成为相关商品的“鉴定专家”。在通往鉴定专家的路上,你会达到几段,取决于你
当然,人们如此慎重地消费,表明了对自身利益的关心。关心自身的消费利益是人之常情,但当人们关心自身消费利益时需要做些什么,就与一个社会的消费环境大有关系了。当你去购买某件商品时,你很难相信被出售的是一件真品,于是你得掌握鉴别真假的知识;你很难相信销售方给你的报价是一个实价,于是你得掌握这件商品的实际价格应该是多少;你很难相信商品的售后服务一定是完善的,所以,必须与商家讨论也许本来是不言自明的服务条款。而最后,你们成交了,这时商家不能肯定你给的钱中有没有假钞,你的钱也得经过一次鉴定。 这样的场景,证明我们处在一个令人尴尬的消费环境之中。人们随时在提防陷阱,也就表明陷阱处处都可能存在。消费过程中的吃亏上当,发生概率与丢自行车的状况相似,几乎没有人不曾有过购买伪劣产品的经历。在这种情况下,“自求多福”成了避免吃亏上当的第一选择。你应当学习更多的商品知识,以适应这无法信任的环境。从辨别某一种牙膏的真伪到检查电脑芯片是否经过了打磨改造,从一只橙子是否经过了抛光处理到某种名酒的开盖方法是否原厂装配,你都得去学。 这种让人成为商品鉴定师的消费环境,就是一个社会成员之间互不相信的环境。人们已经习惯于在消费过程完成以后进行一次相互的验看,没有人再感到尴尬。而为了获得验看的相关知识,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花费了学习的时间。人们花费时间来从事这种时时处处都在进行着的互不相信的活动,这种奇特的行为竟然成了生活中的必要。 购物过程理应是一个非常轻松而愉快的事情。因此,消费者对于自己的消费对象,只需了解它的价格、功能以及是否合乎自己的需要等,除此而外,消费者本不需要投入其它的时间与精力。 在一个良好的消费环境里,你把自己变成一个傻瓜,与你作为一个聪明人而获得的服务,没有明显的差别,“童叟无欺”的意思,就是哪怕你心智并不足够健全仍然得到真实的服务。在那种情况下,学习有关消费的知识,是多此一举的事情。例如,你在餐馆吃过饭以后,可以放心地付费,而不必查对账单是否多写了什么项目;你在购买一瓶五粮液时不必来回查看是不是符合厂家在媒体广告中发布的正品特征。 现在,这些当然只能是心愿,而且这种心愿怎样才能实现,可能也没有人能够提供有效的办法。各种机构在告诉人们防止吃亏上当的办法,媒体上谨防消费欺诈的文章触目可见,一个合格的中国消费者,可能是世界上最具有假货识别力的消费者。曾经看到过一幅新闻照片,一个顾客在检查他刚买到的酒,而销售员则在检查他刚交的钱。我们就是在这样的情景下完成消费的,顾客不能相信销售商提供的是真品,销售员不敢相信顾客提供的是真钞。每个人都只能相信自己验看过的东西,而且这种验看也往往只是一种心理作用,因为消费者作为专业鉴定师的能力实在值得怀疑,而且做伪的手段越来越高明了。 国外的商家真的会实行“无理由退货”,这不光是基于对商品质量的信心,也是基于对服务精神的理解,同时也有赖于顾客不会大量地把这种服务当成不断免费使用新商品的机会。消费文明是社会文明一个方面的体现,一个社会、一个时代的精神特性会在消费领域中表现出来。当社会诚信已经成为稀缺品时,消费过程不可能成为富有诚信的特区。 2006年,中国消费者协会将今年的年主题定为:消费与环境———一个和谐诚信的消费环境,一个轻松而愉快的消费环境,笔者衷心希望这一天早日到来。刘洪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