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津医院教学中心会议厅摆放着一座铜像,许多不了解天津医院院史的年轻人曾不解地问:他是谁?然而老一代的专家、主任无不知晓他是谁,他就是中国骨科先驱,天津骨科医院创始人,被人誉为骨圣的方先之教授。
学习奋斗为祖国
方先之教授1906年2月24日出生在浙江省诸暨县白门村。他7岁开始读私塾,后转入浙江嘉兴东门小学学习,1918年至1925年他就读于浙江嘉兴秀州中学,毕业后考入上海沪江大学医预科学习,三年后考入北京协和医学院。1933年他以优异的成绩大学毕业后留校工作,先后担任住院医师、总住院医师、助教、讲师、副教授,这期间曾于1938年8月—1939年9月赴美国大学学习骨科。1942年北京协和医院被日军侵占,方先之教授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不愿为日寇工作,毅然离开北京协和医院移居天津。同年6月,方先之教授与老同学柯应夔等成立了天津私立天和医院,曾先后担任医师和院长等职。1944年8月,方先之教授创立了天津私立骨科医院并担任院长。方先之教授的精湛医术很快在社会上赢得声誉,医院规模从最初的10张病床增加到40张。他专心致力于骨科临床医学研究和教学等工作中。
新中国成立后,方先之教授作为民主人士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他先后担任过天津医学院教授、天津市立人民医院院长兼外科主任、第三医院顾问等职。他满怀希望,把全部精力倾注于骨科医学事业中。
艰苦创业为人民
人创造事业,并以事业为光荣。只有把整个身心全部奉献给自己事业的人,才有希望成为名副其实的大师。因此大师的高超能力需要一个人的全部心血。
1951年方先之教授首创治疗骨关节结核的新方法——骨关节结核病灶清除疗法。从1947年开始,方先之教授就对骨关节结核病灶清除疗法进行临床实验,但限于当时的条件,研究工作开展不起来。直至解放后的1950年,用手术清除病灶治疗骨关节结核才获得首例成功。
自1951年-1955年11月间,共有655例骨关节结核病人施用手术治疗,其中596人病愈出院,治愈率达90%以上;病人平均治愈时间也由过去的六七年缩短到八九个月。在开展骨关节结核病灶清除疗法的过程中,方先之不但发明了许多新的切口,创造了一系列新的操作方法,更重要的是对骨关节结核病的发病机制、X线的表现和病理分类分型,提出了独特的见解。这些见解对骨关节结核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的选择方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根据。这一成就在医学界引起很大震动。
1956年方先之撰写的《骨关节病灶清除疗法》一书出版,为我国医学史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同年他出席了全国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受到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
为了培养骨科人才,1952年方先之教授和刘润田等医师联合上书中央卫生部,申请成立骨科医师进修班。1953年中央卫生部委托方先之教授在天津建立了第一个骨科培训基地,创办了骨科高级医师进修班。直至方先之教授去世时止,共办了15期,每期40人。
骨科医师进修班按照方先之教授的主张,边上课、边实习,要求学员进病房。他亲自制定教学计划,编写讲义,亲自讲课。他要求每年都要在讲义中补充新材料。对于讲义,方先之教授首先要审稿,并帮助修改。在教室讲课时,他准时去听,从不迟到早退,有的讲稿要经过几次修改才能定稿。他以身作则,身教胜于言教,使大家心悦诚服。为国家培养了六百多名骨科专业人才,这些学员分布在全国各地,早已成为临床技术骨干和骨科学科带头人。
骨科医师进修班由于成绩卓著,受到高教部和卫生部的表彰。如今骨科医师进修班已经办到了45余期,培养了3000余名骨科专业人才,遍及全国各地。
勇于探索树丰碑
在成名的道路上,流的不是汗水而是鲜血,他们的名字不是用笔而是用生命写成的……
方先之教授医术高明,技术精湛。他在每次手术前都要亲自检查病人,检查化验单和各种数据。手术时从开刀到缝皮,都亲自参加,态度严肃认真,自始至终坚持到底。他的手术层次清楚,解剖关系明确,出血少,止血彻底;没有不必要的损伤和废动作。他的手术特点:轻、稳、准、快;他的手术经过千锤百炼,已是炉火纯青!
“切开复位及内固定处理关节骨折”的治疗方法是他在骨科医学事业上的成就之一,五、六十年代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而他更为辉煌的成就是从“切开整复内固定”到“手法整复夹板固定”的飞跃。
1958年方先之教授响应党的号召,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当时尚天裕等西医在人民医院骨科试行“手法整复夹板固定,病人自觉功能锻炼”的中西医结合疗法,使骨折愈合快,功能恢复好,对此方先之教授受到很大启发,他对每一个前臂、踝和股骨、胫腓骨骨折的病人,进行治疗效果的复查鉴定工作,对治疗前后的X线片一张一张地对比查看,关节功能一个一个地测量。对每个病人都要连续测量三次。抽查的结果,发现这种“手法整复夹板固定”的疗效显著,骨折愈合快,功能恢复的也好。解决了一些西医疗法难于解决的问题。在实践中他毫不犹豫地打破了西医骨科的传统观念,放弃了全面推广“切开复位及内固定疗法”的主张。严格了手术的适应症,坚决坚持不开刀,用分骨手法复位,纸压垫局部小夹板固定,同时练习功能的这种中西医结合治疗前臂骨折的方法。
方先之教授肯定了这一治疗方法后,还要亲自操作,深入理解、深入探讨并应用分骨手法顺利进行复位的理论依据。方先之教授认为,平均加压,广泛固定,不能很好地发挥骨间膜的作用,应该利用肌体内部的固定能力,将内、外在固定力结合起来,达到固定的目的。
方先之教授和尚天裕一道作解剖,仔细研究了前臂的解剖特点,认识到前臂的特殊功能是旋转。骨折后的4种畸形中旋转畸形也是主要的,在中立位对抗牵引下进行分骨手法,可使骨间膜紧张,旋转移位就自动矫正。这就是“手法复位”机理。
方先之教授经过研究,提出“前臂中主位骨间膜最紧张”的理论。在这一理论指导下,整复时重视“骨间膜”的作用,应用分骨手法,可使桡骨、尺骨双骨折向单骨折一样获得满意的整复。骨折整复后利用分骨垫在夹板固定下继续发挥分骨作用,维持骨折对位。
方先之教授与尚天裕等认真研究、解剖实验,从理论上加以科学论证,进一步完善了手术方案,关键问题解决了,整复技术提高了,成功率达到95%,一般骨折固定几周,即可愈合。前臂旋转活动满意者为97%,手指、腕、肘关节功能正常,未发生骨折不愈合的情况。受到国内同行的好评。
1962年国家科委在天津召开会议,鉴定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成果,方先之教授做了充分的准备。会上方先之教授拿出所有病历及X线片纪录,并接来一些难度较大的病人当场治疗和复查。在事实面前,专家们对中西医治疗骨折一致表示赞赏,通过了鉴定,并给以予了高度评价。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经验在全国得到推广。
1963年9月,国际外科第20届年会在罗马召开。方先之教授在会上以流利的英语宣读了论文,提出了中西结合治疗骨折的最新成果,引起与会各国专家的广泛重视。转年,他又赴埃及开罗出席国际医学会议,为中国的骨科事业树起一座丰碑。
尊重科学严谨治学
古往今来,凡成就事业,对人类有作为的无一不是脚踏实地、艰苦攀登的结果。
方先之教授勤于治学,孜孜不倦,不仅对内科、外科、病理科等有很深的造诣,尤其是发展祖国的骨科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是国内外知名、著名骨科专家,我国骨科事业的创始人之一。在骨肿瘤诊断治疗上,他强调临床、X线、病理三结合,打破了国外沿用的按组织来源分类的陈旧观念和方法,勇于探索总结出“骨肿瘤分类法”。其特点是简明、易记、易懂,适合骨科、放射科和病理科使用,被称为“方氏分类法”,至今仍为骨科临床医师所称颂。
方先之教授对工作精益求精,对病人极端负责,勤勤恳恳为人民服务,成绩显著,党和人民给了他很大荣益。他曾任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市人民代表、天津市政协常委、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九三学社天津分社副主委。1956年出席全国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受到毛主席和周总理的接见。1963年代表我国出席了在罗马召开的第20届国际外科学会,1964年出席了在开罗召开的第一届亚非医学会议。
方先之教授曾发表过论文84篇:关于骨科的24篇,骨关节结核的11篇,骨肿瘤的7篇,其它33篇,另有9篇是用英文写的。著作有《骨关节结核病灶清除疗法》、《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与尚天裕合作)等专著,并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1996年,在欧洲著名骨科杂志《Clinical Orthopedics》,作为百年经典文献,重新刊登了方先之教授1963年在《中华医学杂志》用英文发表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前臂骨折”论文。
楷模永垂青史
浩然正气光明磊落,功高德重名垂史册。
十年动乱中,方先之教授遭受迫害,被诬陷为“反动学术权威”“资产阶级学术权威”“漏划右派分子”批斗、抄家,原本就患病的方先之教授在政治上受到无情打击,身心受到严重摧残下,病情日益加重,于1968年6月29日含冤离开人世,终年62岁。
慈容依旧人已去,何曾托笔记生平?无须翰林书青史,江山千古仰英名。
1978年10月方先之教授冤案得到公开平反,被诬陷的一切不实之词全部被推倒,名誉得以恢复。37年过去了,历史已迈进了21世纪。缅怀一代宗师、弘扬先驱精神,我们要向方先之教授学习,学习他远见卓识、开拓进取的精神;学习他科学求实治学、严谨的精神,学习他医德高尚、为人师表、精心育人的高尚品德。我们要继承先驱遗愿,为天津医院骨科事业再度腾飞拼搏进取。
(摄影:孙卫民 李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