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特别要改善农牧区生产生活条件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14日 09:13 中国经济时报 | |||||||||
全国人大代表、阿拉善盟委书记吴金亮 记者白涛涛 张巧平 支斌北京报道 “对于不适合人类生存、生产和发展的地区,转移居民的目的不是单纯为转移而转移,迁移是为了从根本上增加农牧民的收入,增强他们的生存能力,提高其生活质量。”十届全国人大代表、阿拉善盟委书记吴金亮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这样说。他认为,边远地区农牧民的迁移关系到他们的切身利益,国家应因地
吴代表告诉记者,面积大、人口少是西部边远地区的显著特点,这些地区自然环境恶劣,生态脆弱,发展条件差,治理任务非常重,有很多地区不适合人类生活。以阿拉善盟为例,该盟是内蒙古最西部的地区,面积2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1/35,沙漠、戈壁各占一部分,余下的是荒漠草原,草场的载畜能力很低,而且阿拉善盟又干旱少雨,十年九旱。一些牧民远离城市、居住分散,生存环境非常困难,牧民即使有钱,要购置一些生活用品也很不方便,所以生产生活的成本非常高,再加上没有其他方面的收入,只有直接从牧业肉、毛等方面获得微薄利润。这样的地区,保留传统的草原畜牧业,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是改变不了的。这样的地区应该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点,特别需要实施转移战略,加大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投入力度。 吴代表说,事实上,多年来,阿拉善盟就一直在做这项工作。经过总结多年的实践经验,阿拉善盟提出了“适度收缩,相对集中”的转移发展战略。生产力集中到条件好的优势地区去发展,把生产生活条件差的农牧民尽量往城镇集中,往二三产业方面转,工业往有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的工业园区去发展。现在已搬迁出两万多牧民。贺兰山地区是个很突出的例子,贺兰山是国家自然保护区,原来这个山里也居住着4000牧民,大概20万头牲畜,这几年全部转出去了,一些转移到农区从事养殖业,也有一些搬到城市边上搞第三产业。这个自然保护区经过围封以后,几年时间植被大大好转,生态环境有了明显好转。此外,2000年以前阿拉善盟有49个苏木,现在已减到23个,切实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促进了农牧区经济。还有,过去苏木都办小学,老师的素质比较低,教育质量相对很差,所以把小学集中在旗里,旗里条件要好一些,使教育质量获得提高,然后集中把旗里、盟里的一些中学办好。医院也是这样,集中改善了一些医院的条件。2005年,阿拉善盟农牧民的纯收入达到3897元,高于自治区平均水平近1000元。 最后,吴代表建议,地方要运用好国家政策,正确实施转移发展战略,使农牧民生产生活得到根本改善,同时把生态环境建设好、保护好,使生态恶化的势头能够得到控制。国家一方面要因地制宜给予优惠政策扶持,一方面要加大对农村牧区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投入,同时大力发展地区优势项目,为转移出来的农牧民创造就业岗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