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终结职场“三年之痒”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13日 11:13 金羊网-民营经济报

  中国人把婚姻上的危机叫做“七年之痒”,大意是7年是道坎,夫妻双方感情趋于平淡而导致另寻感情出路。而职场上也有所谓“三年之痒”,其中的道理相似—————大多数人都会把职业生涯上的第一份工作作为一次尝试和锻炼,很少有人确定将忠于这份工作,当第三年到来,你已经初步熟悉了社会上的情况,掌握了一定的工作技能,但是又渴望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时,困惑随即而来:我是不是该跳槽?我的下一步在哪里?难道我不该到一些更有意思、更新鲜的地方去迎接新的挑战?

  这样的感觉你是否似曾相识?事实上,在智联招聘的一项调查显示,99%的职场人士表示他们正在或者曾经经历过所谓的“三年之痒”。面对这无可躲避的职场困惑,你该如何应对?且先看看其他人的选择。

  无可躲避的“三年之痒”

  在一家公司工作到3年,是不是开始对工作毫无兴趣,觉得前途模糊不清?你不是唯一的。调查显示,接近99%的受访者表示自己经历过“三年之痒”,只有1%的人说,他们根本就没感觉到困惑,一直很顺利。看来,“三年之痒”并非偶然,而是无可躲避的职场通病。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在3年这道坎前陷入困惑?

  遭遇三年之痒的人分为两种,一是在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不少人的就业哲学是先就业再择业,因此,他们的第一份工作未必是最适合自己的。在这种前提下,不少人的心态是先在目前的岗位上锻炼几年,积累工作经验,再以此为资本跳槽,而3年的时间,恰恰是一个新人锻炼成熟的时间跨度,在此刻心生离意自然再也正常不过;而另一类人虽然正常就业,在职场初期充满干劲,尚无困惑可言,但随着对工作从新鲜、熟悉到日复一日的重复,工作如同左手握右手,理想与现实冲突,枯燥感逐渐涌来,从而生出红杏出墙之意。

  唯有一跳才解痒?

  既然“三年之痒”如此普遍,每个人都会采取什么对策呢?调查显示,打算通过跳槽摆脱困惑者超过了一半,其中打算跳槽,去其他行业的比例接近1/3,有30%;打算跳槽,但还在本行业的有25%;此外,打算考研,回炉学习的有17%;打算当自由职业者的有9%;打算出国,读MBA的有4%;打算出国,学习其他专业的有4%;没有想好的有5%。甚至有极端者打算辞职,回家休息,占6%。

  事实上,在曾经遭遇过“三年之痒”的受访者中,真正通过跳槽一解其痒的人也的确是最多的。调查显示,在实际行动中,跳槽去本行业的公司和去其它行业的比例不相上下,分别是28.6%和28.4%;其次是继续深造,包括考研及回炉学习(14.1%)、出国读MBA(2.1%)和出国读其它专业(1.0%);真的辞职回家的居然也占到了8.3%。此外,选择当自由职业者的人有2.5%,打算创业自己做老板的也有15.1%。

  跳槽是不是解决“三年之痒”的正确之道?事实上,条条大路通罗马,面对困惑时,坚守、考研、出国、跳槽、创业、在家休整待发,要依人、依事、依时而定。如果的确是对眼下的工作性质不感兴趣,和自己的个性和职业能力倾向有冲突,可以考虑职业转换;如果是行业不景气,前途黯淡,也可以选择换个环境;如果是因自身能力不胜业务要求,那么,选择进修充电是明智的方式;如果只是工作压力大、情绪波动、与同事关系紧张等,学会放松自己、调整心情,明确自己的发展目标也许就够了。

  职业发展顾问提醒,有两点需要注意的是,首先,考研和出国留学之后还是要面临职场的困惑,选择什么专业还是要和自己的特长、兴趣和职业发展规划结合起来。另外,职场有风险,跳槽需谨慎,“痒”并不是能一跳了之的,坚持是最好的止痒剂。

  规划,还是规划

  无论是走过“三年之痒”的人还是正在经受困惑的新人,蓦然回首,最终的症结还是在于职业规划。在受访者中,31%的人认为之所以会遭遇“三年之痒”,是因为对自己的职业未来发展缺乏规划,占所有原因中人数最多。此外,20.3%的人认为是因为那时工作太浮躁了,很多细节关注不够;13.6%的人则是觉得自己那时性格有些过于倔强,对上司意图领会不够;12.3%的人认为自己当时还是太幼稚了,工作上没有干好;9.2%的人认为是因为那时处理人际关系一塌糊涂,现在很后悔;自己当时很出色,很为自己骄傲占6.6%;很顺利地走过来了,现在工作依然很好为7.3%。

  职业发展顾问分析,职海航行靠舵手,虽然激情不是规划来的,但有目标才有动力,工作3年反而一筹莫展实际是自我迷失,无所适从,是一切重新开始还是得过且过?是向左还是向右?过去的路是否错了?一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越早,越清晰,弯路走得少,迷惑茫然而痒的症状就越轻。

  (晓航/编制)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