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拓展淮安发展新空间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13日 09:23 中国经济时报

  ■金厚勋周凌

  淮安是著名的农业大市,更是国内较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对淮安来说,是一次推进“三农”发展的难得机遇。淮安市委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丰富内涵和基本要求,坚持从淮安实际出发,科学筹划,精心组织,确保在2010年实现“五个新”的变化,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6
00元,全面进入小康社会。

  在刚刚结束的淮安市三级干部大会上,淮安市公布了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十一五”规划。“十一五”时期,淮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坚持城乡统筹发展方略,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建设现代农业为重点,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支撑,以深化农村改革为动力。以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为保证,协调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阶段性成效。通过努力,到2010年实现五个新变化:

  ——农村经济新发展。农业增加值年递增4%以上,达到150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过1000万元的乡镇2007年达60%、2010年达100%。现代农业加快推进,种植业和养殖业标准化率分别达35%和25%以上;列统农业龙头企业超过300户,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户比重达60%以上。

  ——农民收入新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7%以上,达到5600元;农村人均钢筋、砖木结构住房面积达33.5平方米以上。

  ——乡风民俗新风尚。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扎实推进,农民整体素质明显提高;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农村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9%以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达100%,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0‰以内,五保户集中供养率达70%以上。

  ——乡村面貌新变化。城镇化水平达40%以上,乡村建设规划全覆盖;建成10个省级、100个市级康居示范村,200个有特色、上规模的农民集中居住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较大进展,建成农村公路3500公里,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8%以上;森林覆盖率达22%以上,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乡村治理新机制。农村各项改革进一步深化:基层民主和法制建设继续加强,村民自治模范乡镇达标率30%以上;农村社会持续稳定。

  为实现“五新”,全市上下按照“五个坚持”,确保新农村建设顺利完成。一是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始终把发展农村经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二是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新农村建设放在全局工作中统一筹划、部署和安排,加快构建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新机制,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政策措施,提高农村“三个文明”水平,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三是坚持以人为本。围绕农民需求谋划新农村建设,根据农民意愿推进新农村建设,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切实让农民得到实惠。四是坚持科学规划。搞好乡村建设规划,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公共服务,合理确定目标任务,先易后难,由少到多,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实施。五是坚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让人民共享的指导原则,依靠农民群众的力量,尊重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创造精神,引导他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建设美好家园;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支持和投身新农村建设,形成强大合力,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行动。

  资源独具特色

  区位得天独厚

  在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淮安市委考虑得比较多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打好淮安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牌,如何利用好、开发好和发挥好这些优势,厚积薄发,使淮安的经济社会能够快速、健康、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淮安地处江苏北部中心地域,现辖4县4区,总面积1.01万平方公里,总人口523万;市区建成区面积85平方公里,人口85万。

  淮安有几张独具特色的 “名片”:一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淮安秦时即置县,至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境内有著名的“青莲岗文化”遗址,曾是漕运枢纽、盐运要冲,鼎盛时与苏州、杭州、扬州并称为运河沿线的“四大都市”。淮安人文荟萃,历史上诞生过大军事家韩信、汉赋大家枚乘、巾帼英雄梁红玉、《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民族英雄关天培、《老残游记》作者刘鹗等;著名京剧艺术大师王瑶卿、周信芳、宋长荣,著名导演谢铁骊,著名作家陈白尘、吴强、陈登科、袁鹰、张贤亮等,都是淮安现当代文化名人中的杰出代表。最值得人们引以自豪和骄傲的是,淮安是一代伟人周恩来总理的故乡,周恩来故居、纪念馆、童年读书处等纪念地凝结着伟人的精神风范和道德情操,每年都吸引千上万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来这里瞻仰、观光。二是物产富饶的江淮明珠。淮安全境平原广袤,土地肥沃,粮丰林茂,水域宽广,盛产水产、林果、蔬菜、畜禽及优质粮油等农副土特产品,形成了蔬菜、生猪、家禽、水产、林果等五大主导产业,是全国闻名的绿色农副产品产加销基地。地下蕴藏有岩盐、芒硝、凹凸棒土、石油、天然气等非金属矿产资源,其中,已经探明的岩盐藏量达1300亿吨,居世界首位;凹凸棒土储量占全国的70%以上。三是新兴的旅游胜地。境内有烟波浩淼的全国第四大淡水湖——洪泽湖,有“水上

长城”之誉的洪泽湖大堤,正在积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有被誉为“江苏九寨沟”的铁山寺自然保护区,有国家级森林公园盱眙第一山,有农业观光好去处金湖万亩荷花荡;有“东方庞贝”水下泗洲城,有明代第一陵明祖陵,还有韩信故里、吴承恩故居、梁红玉祠、关天培祠,以及周恩来故居等系列人文景观分布境内。这些文化底蕴深厚的人文景观和纯朴自然的山水风光构成了一幅风光秀美的画卷。 四是中国淮扬菜之乡。淮安是中国四大传统菜系之一淮扬菜的重要发源地,现存淮菜名点1300余种,其中软兜长鱼、平桥豆腐、开洋蒲菜、脆皮乳鸽等淮上佳肴和文楼汤包、盱眙手抓龙虾、洪泽湖活鱼锅贴等风味小吃名扬海内外。从2002年起淮安连续4年成功举办了四届中国淮安·淮扬菜
美食
文化节,有力弘扬了博大精深的淮扬菜美食文化,多角度、多层次展示了新淮安的新风貌、新成就,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老百姓也得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实惠。五是江苏南北交通交汇中心。北京到上海的京沪
高速公路
、淮安到连云港的淮连高速公路、南京到徐州的宁宿徐高速公路贯穿淮安境内,使淮安到北京、上海、南京的车距分别只需约8.5小时、3.5小时和2.5小时,南京到淮安的宁淮高速公路、徐州到盐城的徐宿淮盐高速公路正在紧张建设之中;江苏新沂到浙江长兴的新长铁路客货运已全线通车;京杭大运河、苏北灌溉总渠、淮河及其入江、入海水道等航道纵横交错,初步形成了一个以高等级公路为主骨架、水陆并举的交通网络,凸现了淮安在江苏乃至全国的交通枢纽地位。

  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绿水城市亮丽多姿

  2001年淮安市四次党代会以来,全市干部群众紧紧围绕“人均超全国、财政再翻番、建设大城市、苏北争先进”的“十五”奋斗目标,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发扬苦抓、苦创和苦干的“三苦”精神,解放思想,扎实苦干,实现了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2005年全市实现GDP580亿元,比“九五”末翻一番,年递增14.8%;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378美元,年递增13.9%;财政收入75亿元,年递增23.1%,接近“九五”末的3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166亿元,是“九五”的2.8倍;产业结构实现了由“二一三”到“二三一”的突破,三次产业比例由2001年的30.3:40:29.7调整为20.4:48.6:31; 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25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000元,年均分别增长11.4%和5.8%。

  ——工业强市结出新硕果。把新型工业化作为经济发展的第一方略,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不断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大技改投入,加快新产品开发,加速壮大盐化工和农产品加工业等新的支柱产业。累计完成技改投入442亿元,是“九五”末的3倍,目前,全市列统工业企业1116户,比“九五”末增加562户,形成了冶金、机械、纺织、化工、烟草等五大支柱产业,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5.1%, “十五” 淮钢技改一期、韩泰子午胎扩能改造、华尔润30万吨联碱工程、淮阴卷烟厂科技中心等重大项目顺利竣工;市经济开发区和8个工业园区成为全市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开发面积70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45亿元,共引进项目1300个,固定资产到位资金200亿元;服务业快速发展,2005年可望实现增加值180亿元,年递增15.8%。

  ——农民增收呈现新亮点。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劳动力转移作为农民增收的第一措施,通过加强培训、成建制输出等办法,积极开拓劳务市场。“十五”期间全市新增劳动力转移近50万人,劳动力转移总量近100万人,劳动力转移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达到70%以上;以龙头企业带动农业结构调整,推动农业产业化升级,培育出市级以上龙头加工企业40户,其中国家级2个,省级11个;优质稻米、蔬菜、生猪、家禽、水产、林木等优势产业形成支柱,建成淮安农业科技园和25个农业标准化示范园,通过省级认定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近400万亩,拥有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标志318个;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迅猛发展,全市已有各类农村经济合作组织826个,农民经纪人12.5万人。

  ——绿水城市展示新风貌。中心城市建城区面积由5年前的42平方公里扩大到现在的85平方公里,人口由55万人增加到85万人,全市城市化水平达38%,比“九五”末提高7.1个百分点。城市规划以人为本,大城市框架已经拉开,翔宇大道、承德路、沈阳路、西安路等一大批城市干道全面竣工,形成了“六纵六横”的城市主干道和数十条次干道合理分布的道路网络。城市品位进一步提升,钵池山公园、古黄河生态园、中洲公园等游园绿地相继建成;大闸口历史风貌区成为市区一道亮丽风景线,富有特色的“绿水”城市景观风貌初步形成,淮安正加速向最佳人居环境城市迈进。

  ——社会事业取得新成效。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先后兴办了炎黄学院、食品学院、职业技术信息学院、财经学院等高等院校,目前全市拥有大专院校已有7所,工、农、医、艺等中等专业学校16所,每年培养各类专业人才3万多人。有各类医疗机构近600家,医疗设备先进,服务水平一流。国家卫生城、国家园林城、国家环保模范城和江苏省文明城市创建取得明显进展。围绕建设历史文化名城,着力开发文化资源,培育壮大文化产业,新建了包括大运河文化广场、大运河文化长廊、电视网络传输中心等一批文化基础设施项目,县乡光缆联网率达90%,60%以上的村开通了有线电视。

  科学发展振奋人心

  全面建设小康淮安

  2003年7月,淮安市委提出了“苦干十四年,全面达小康”的奋斗目标,即到2016年全市总体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十六大提出的“六个更加”和“惠及全体人民”的目标。具体分“三步走”:第一步,到2005年,人均GDP达到1200美元,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第二步,到2010年,人均GDP突破2000美元,实现经济更快发展;第三步,到2016年,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比全国提前4年实现全面小康。“十五”末我们如期实现了第一步发展目标,“十一五”淮安将按照预定的序时进度,加快推进全面小康进程,顺利实现第二步走战略目标,为全省实现“两个率先”目标作出贡献。

  实现全面小康目标,关键是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用科学发展观来推动全面建设小康淮安的伟大实践,努力建设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淮安。淮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无疑是淮安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优势,近几年淮安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与苏南比,与发达地区比,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比,与淮安自身发展的客观进程比,淮安的发展是低起点、小基数前提下的发展,是低水平的发展。淮安没有理由沾沾自喜,没有理由小富即安,没有理由左顾右盼,更没有理由错失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对于淮安这样的次发达地区,不发展不行,发展慢了也不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义”,创新发展思路,落实关键举措,把发展热情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丰富和深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各项部署,不断取得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成效。

  根据这样的总体要求,“十一五”期间,淮安的发展将始终坚持以加快发展为主题,发展速度上实现“三个快于”,即快于“十五”,快于苏北平均水平,快于全省平均水平;坚持以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为着力点,坚持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总目标,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坚持以富民优先、建设和谐社会为根本,坚持以统筹发展为原则,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之路。根据这样的指导思想,“十一五”期间淮安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扎实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一是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全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把推进新型工业化作为加快淮安发展的第一方略,提升烟草、冶金、化工、纺织和机械五大传统支柱产业,培育壮大建材、医药、食品等新兴支柱产业;大力培育骨干企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到2010年,八大支柱产业销售收入占列统企业比重90%以上,做强工业园区,把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成吸引外资的密集区、先进制造业的集聚区、科技创新的核心区和体制创新的先行区;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二是进一步加强“三农”、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建立城乡互动发展新机制;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把劳动力转移作为最大的富民工程,以龙头企业带动农业结构调整,推动产业升级;三是加快推进城市化,全面提升城乡建设水平。加快推进由中心城市、4个县城和重点中心镇组成的城市群集约发展,到2010年城市化水平达到46%,实施一批重点建设项目,打造绿色淮安城市品牌。四是加快加快经济外向化进程,着力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强力推进招商引资,努力实现由大招商向招大商转变,由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转变,由粗放式招商向集约式招商转变,由行政推动向专业化、市场化招商转变;五是鼓励和支持全民创业,推动和引导民营经济跨越发展。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创业、创新、创优”的创业文化,引导全市上下掀起新一轮思想大解放,进一步拓宽准入领域,降低民营经济准入门槛,放大“快捷通”、“快易通”和“信用一证通”功能,为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解决融资难问题;六是大力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社会。七是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经济社会协调共进,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实施科技“四大工程”,加快文化名城、生态淮安建设;八是积极构建和谐社会,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市人民。

  激发内在活力

  优化发展环境

  省委书记李源潮视察淮安时指出,淮安加快发展的关键,在于建立经济增长的内生机制,激发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与活力。根据这一要求,淮安市委、市政府旗帜鲜明地出台了一系列推动全民创业、发家致富的政策,千方百计营造鼓励人们投资兴业、艰苦创业的浓厚氛围。每年全市先后开展两次全民创业调研服务月活动,组织万名机关干部深入乡镇、街道和农村村组,深入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调查研究推进全民创业的具体措施,帮助民营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各种实际问题,指导城乡居民开展自主创业,认真完善落实发展民营经济的各项政策措施,进一步拓宽准入领域,降低准入门槛;精心培育民营经济发展的载体,建好民营经济园区和各类市场;提高政府的服务水平,为个私经济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出于招商、亲商、富商、安商的需要,全市大力整治和改善经济发展软环境,重点解决政策落实、执法检查、机关服务、办事效率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着力营造开明开放的政策环境、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公正严明的法制环境、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和健康文明的人文环境,成立行政审批服务中心、软环境投诉中心等,组织有审批权的26个部门,对所有外来投资项目审批手续实行集中办理,“一个窗口对外、一站式办结、一条龙服务”;每年开展两次企业服务月活动,深入各类企业调查研究,对企业提出的问题逐一认真解决;开展万人评议机关活动,改善机关服务态度,提高办事效率;用一流的政策、一流的秩序、一流的服务吸引八方宾客。今后我们将继续降低门槛,放宽政策,凡是国家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止的,都彻底放行;凡是外地实行的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都参照执行;凡是符合淮安实际,对加快发展有利的措施办法,都大胆试行。坚持依法办事,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规范执法而不胡乱执法,依法办事而不随意办事,维护好企业和客商的合法权益;推行‘零距离、保姆式’服务,对外来投资企业兴办、发展过程中提出的问题,设身处地为客商考虑,想方设法尽快解决;继续大力推行 ‘马上就办’、‘事不过夜’的工作作风,继续实行首问负责制,二问终结制,做到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引导企业和各类经济组织树立良好的信用观念,诚实守信,依法经营;在执法管理中,做到公开、公平、公正,让所有投资者感到一视同仁,不受歧视;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热情好客、文明待客风气,努力倡导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整治欺生排外行为,对敲诈勒索、欺行霸市等各类破坏投资环境的行为予以坚决打击。一个诚信淮安、法治淮安、平安淮安、和谐淮安,一定会成为外来投资者和广大创业者、建设者投资兴业的沃土、安居乐业的家园、观光休憩的佳境!我们热忱欢迎海内外新老朋友,常来淮安走一走、听一听、看一看,真实地了解淮安、熟悉淮安,真切地认识淮安、感受淮安;欢迎海内外更多的朋友来淮观光旅游、考察交流、投资兴业、大展宏图!我们坚信不远的将来,淮安一定会成为经济繁荣、科技发达、生活小康、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的现代化城市。

  (本版图片摄影: 陈刚田晶)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