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让企业真正成为创新的主体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13日 09:23 中国经济时报

  全国人大代表、中联集团董事长詹纯新

  ■本报记者王晓红姜业庆

  一个靠50万元贷款起家的企业,经过13年努力,目前总资产已超过46亿元,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据绝对优势,不仅彻底改变了国内市场被进口货垄断的局面,而且在国际市场与
发达国家企业展开了竞争。作为国内工程机械行业的领头羊,中联集团走的是一条自主创新、从科技产业化到产业科技化的路子。这家企业在创新方面有些什么样的酸甜苦辣?他们的实践对建设创新型国家有何参考价值?3月9日,在湖南代表团驻地,十届全国人大代表、中联集团董事长詹纯新向中国经济时报总编辑包月阳介绍了他对自主创新的思考。

  “创新问题在‘

十一五规划’中被提到很高的地位,中央还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口号。你是创新的直接实践者,在这方面有些什么样的体会?”

  对包月阳总编开门见山的提问,詹纯新代表说,在开放式讨论发言时,我提了两条建议:第一,要加强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资金和人才就应该向企业倾斜。

  谈到资金,詹纯新代表说,我国企业大多比较年轻,实力有限,在科研投入上都还显得力不从心,非常需要得到国家的支持,但这方面情况很不乐观。

  “统计数据表明,我国科研投入逐年增加,今年要投入716个亿,较去年增长19.2%。企业所能得到的国家科研费用的支持还不够。发达国家政府对科技的投入,流向企业的所占比重达到30%,而我们国家只有10%。”也就是说,财政资金用于科研的投入相当大部分流向了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而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得到的很少。

  资金流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詹纯新代表指出,我们国家科研经费是随着项目走的,要得到科研投入,首先必须有项目。

  “目前的现状是,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在科研立项上投入力量比较大。一个大学教授,带几个研究生,就可以琢磨一个项目,项目一上报,费用就下来,项目做完,研究生毕业得到一篇论文,教授有个项目成果,项目也就结束了。这就造成一种现象:科研成果很多,转化为生产项目的却很少。”詹纯新曾经当过十年部属研究院院长,对科研机构的运作十分了解。

  包月阳总编在问到发达国家政府科研投入是如何做到有较大比例流向企业时詹纯新代表说,他们有国家实验室、企业实验室,通过这些实验室,把国家科技投入与企业挂钩。我们国家也开始学习这些做法,一些企业也在建立经国家认可的国家级技术研发中心。

  詹纯新代表认为,我国原先有一个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家创新体系,现在这个体系打破了,而市场经济下的国家创新体系还没有形成。现在的情况是,我们有市场经济的东西,科研院所和高校国家不给直接拨钱了,可以报课题,给你课题费。相对于高校和科研院所,企业在报课题上优势要差一些。尽管企业报的项目可能实用性更大,但是各种可行性论证下来,很可能会落选。毕竟,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教授、研究员云集,企业的研究实力明显落后。这样,课题费用大部分都流向了高校和科研院所。但成果出来后,往往无法转化为生产力。

  他说,企业科研针对性更强,但得到的国家投入太少。因此,产学研如何定位是个大问题。现在说起来是“产学研”,实际上在科研投入上产是排在最后的。

  谈到科技人才问题,詹纯新代表认为,我们国家人才很多,但大都集中在高校和科研院所,企业技术人才相对较少。“现在从国外回来的人才,都愿意到大学当教授,到科研院所当研究员,很少有人愿意到企业去,除非是跨国公司。应该建立人才向企业流动的机制,使企业成为人才聚集的洼地。”

  为什么人才不愿到企业去?对包月阳总编的提问,詹纯新代表回答说,还是跟企业的科研投入有关,跟国家科研经费的分配有关。

  怎样使企业成为人才聚集的洼地?詹纯新代表认为,一是国家在政策上要支持,二是企业自己也要想办法,怎么样能够吸纳更多的人才。

  詹纯新代表的第二个建议是国家科研管理要减少层次、简化程序。

  “我们现在立一个项目程序太多、层次太多,企业拿点科研经费真不容易。”詹纯新说,“说老实话,还要‘公关’,每一个关口都得过,最后拿到那么一点课题费用,还不如把精力投到市场上去,赚了钱再做课题。”

  “程序太多、层次太多,这就造成了每一个层次上科研费用都会有流失,还可能滋生腐败,权力一集中很容易产生腐败。”“而且效率太低。好不容易拿到课题费了,市场机会可能也错过了。”

  因此,詹纯新代表强烈建议简化科研管理的层次和程序,这样才能使国家科技投入真正起到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作用。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