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民间资本的“新农村”机遇(二)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11日 16:47 金羊网-民营经济报

  要把农产品的增值服务留在农村,把附加值尽可能地留给农民,就要出台相应的产业激励政策

  商业重建的补贴难题

  主持人:我们这里还看到一条消息:为了建设新农村,商务部正在推一个“万村千
乡市场”工程,就是城市超市下乡的工程,说由国家开发银行拿100亿元的专项贷款建设农村的市场体系,3年内开设25万家以上的“农家店”,覆盖全国70%的乡镇和50%的自然村。前几天商务部长薄熙来亲自到扬州开现场会推这个事,动员城里的大中型零售企业“上山下乡”,你认为农村商业网络的重建是不是也是很大的一块蛋糕?

  时事观察员华山:你说的这个事让我想起农民的一句顺口溜:“油盐酱醋找个体,日常用品赶大集,大件商品跑县里。”确实是这样,我们看到这么多年来,农村的商品流通市场体系一直处于凋敝的状态,原来计划经济时候的农村供销社系统基本上都垮掉了,我们城市里到处都有的超市、连锁店,在内地的农村很少见,有一点也主要是在县城。农村的商业体系薄弱,农民的消费就开发不出来,因为他想买东西太难。有个统计说,占全国人口70%的8亿农民,他们的消费只占全社会消费的35%,平均每人每天只花6元钱,就是我们城里人买个雪糕的钱。所以说,重建农村的商业流通体系,国家现在是越来越重视,大力地鼓励

零售业商家下乡开店,你下去开店,商务部给财政补贴。现在商务部规定,在镇上开一家店补贴2000元,在村里开一家店补贴3000元,如果是在西部农村开店,每家店再增加补贴800元。同时省市级政府还有资金扶持,比如你在农村收编一家夫妻店,可以拿到五六千元的补贴,如果要建配送中心,政府给一年期的财政贴息支持。钱不多,但这对于中小型零售商的扩张来说确实是难得的机会。

  主持人:“十一五”规划草案还提出一个新农村建设的“城镇化”思路,你看新农村建设对于

房地产业来说是不是也是一个大的商机?

  时事观察员华山:城市化与城镇化是有区别的,城市化是让农民进城,而城镇化是通过农村小城镇的建设,就地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建设部在全国就划了1800个“小城镇”试点。不过现在看来,小城镇的商品房需求主要还是来自从发达城市的中心区转移到郊区去住的那一部分市民,而农村本地居民的住宅现在很多地方还是靠集资解决,当然,只要在农村居民购房政策上给予相应的补偿,以后通过引进地产商进行农村住宅的商品化开发也是可能的。农村的城镇化确实是一块“新蛋糕”。

  民资参与的韩国样本

  主持人:刚才讲到新农村建设的投资商机,但市场空间只是提供了一种可能,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建设新农村,谁来建?谁是投资的主体?靠政府还是靠民间资本?这就牵涉到国家和地方政策上,能给民营资本进入新农村提供多大空间的问题。

  时事观察员华山:对于新农村建设来说,我认为政府的投资更多的是起一种导向的作用,而不是包办。像上面说的,光是新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就要投4万个亿,国家发改委最近在江西、四川有个抽样调查报告,它估算说,如果按一定标准建设农村的道路、饮水、沼气、用电、通讯、广播电视,扣除已经建成的项目,全国平均每位农民需要新增加投资约1700元到4900元。这样大的投资,钱从哪来?光靠政府投入行吗?政府财力有限,就要大力利用民间投资,引导民资投入新农村建设。比如浙江有个江山市,他们模仿两年前韩国兴起的“一社一村”结对交流,就是一家株式会社帮助一个村庄建设,江山市参照这样一种模式,倡导一家民营企业选择一个自然村结对,去改造建设这个村,这就是引导民资开发新农村的一个办法。

  主持人:刚才讲到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是基础设施,可是现在道路、水电、广播、通讯、电信这些领域大部分还是由国有企业在经营,对民间资本并没有完全放开,这对民资进军新农村是不是也是一个障碍?

  时事观察员华山:这就涉及到政策的鼓励和引导的问题。按照国务院颁布的“36条”,民营企业可以投资任何一个法律法规未禁止进入的行业,连国防军工都向民资开放了,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当然也是对民资开放的。现在问题是“36条”它只是一个原则性的“意见”,本身不是法律,不是具体的实施政策,作为垄断行业的部门,你民资进来对他不利,你“36条”也没说哪年哪月必须开放,那他当然就能拖则拖,所以现在民企在行业准入方面还是有大量障碍,存在一个“玻璃门”现象,看得见门,门好像也没关,但进不去。所以这次“两会”有代表提出来,“36条”之后需要一份时间表,就像中国入世谈判,外资就很聪明,他要你逐条逐款写清哪个行业在什么时间开放到什么程度。对外国人能做到的事,为什么对自己中国人就做不到呢?所以新农村建设,对破除行业准入障碍也是一个契机,因为不这样做就不能解决新农村建设的资金问题。

  地产收益反哺农业

  主持人:首先要让民营资本进得去这个市场,然后进去之后还要有利可图。

  时事观察员华山:新农村商机很大,但不是遍地黄金让你去捡,风险也是很大的。像刚才讲到的连锁店下乡,实际上农村购买力现在还很低,物流成本也比城市要高。有个测算说,在城市投资和在农村等额投资的毛利比约为3∶1。这样的话作为大的连锁商家,他在农村建网点就很难盈利,还要亏钱。你政府那点补贴,开一家店给那么几百块,对于小企业、个体户可能有点吸引力,但对大型的商家来说简直是塞牙缝,根本不会动心。这种情况下,你就要考虑一个政策引导的问题,要保证商家下乡后有持续盈利的可能,同时在税收、贷款优惠等方面也将出台更优惠的支持政策。

  再比如,建设新农村的一个关键是农业产业化。农民为什么穷?就是农产品不赚钱,要把农产品进行产业化开发才能赚钱。我看到有个报道,说山东有个民营富豪叫梁希森,他在他的家乡农村投资办了牛业公司,组织农民利用当地的玉米秸秆来养鲁西黄牛,因为他说老百姓的秸秆比粮食值钱,两亩地的玉米一年最多只能收入400块钱,可是把秸秆加工成饲料养黄牛,一头牛一年最少可以纯赚四五千块。他在当地搞了一个非常完整的产业链,把容易赚的利润都让给村民,自己在延长产业链上做文章,把村民养的黄牛收购起来精细屠宰,4万头的屠宰量一年毛利就有8000万元。他还研究用牛血提取一种生物制品歧化酶,5年的产值就可以有20亿元。还有用牛粪养蚯蚓,从日本引进良种蚯蚓再返销日本,每公斤蚯蚓利润1500元,蚯蚓的粪再卖给

高尔夫球场做草坪肥料,每吨赚900元。这样一头牛的牛粪一年就可以增收2400元。

  所以说要把农产品加工业吸引到农村,把农产品的增值服务留在农村,把附加值尽可能地留给农民。这样的话你政府就要有相应的激励政策,比如说农产品加工企业,他把工厂搬到乡下之后,他原来在城里的工厂的那块地空出来了怎么办?按照现在的用地规划,你是工业用地的就不能随便改变用途,不能做房地产,放在那里晒太阳就是一个沉淀的资产,是一个损失,那么怎么办?我看应该对这些农产品加工企业出台一项特殊政策,允许他们把工厂转移下乡之后,可以将原来的工业用地改变为商业用地或房地产用地,实际上就是鼓励用城市土地增值的收益来投资农业和农村。

  (本报记者张凡/整理)

  (观宇/编制)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