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社评]进军新农村 先破“玻璃门”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11日 10:15 金羊网-民营经济报

  正在召开的全国“两会”上,温家宝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容令人振奋。政府投资的战略转向,必将带来资金和新开工项目大批流向农村,从而带动民间资本参与新农村开发。社会主义新农村,这块聚集着8亿人口的世界最大的未开发市场,正如一片希望的田野,在向民营投资者招手。

  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切入点。
由于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的基础设施状况十分落后,新建和改造的投入也极为巨大,据“两会”上的一些专家学者以及国家研究机构推算,如果把农村饮水、道路、沼气池、厕所、电网、通信、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全都做一次改造,估计总投资接近4万亿元,全国平均每位农民需要新增加投资约1700元到4900元。如此庞大的资金,从哪来?显然,政府的财力是有限的,政府投资更多的是起导向的作用,而不可能包打天下,新农村的建设,更多的应当主要依靠利用社会资本。

  这就带出一个问题,即基础设施领域,比如道路、水电、广播、通讯、电信、

能源等领域,目前大部分还是由国有企业在经营,还没有完全对民营企业开放,其中有些领域,国资垄断的程度还很高,这对于调动民营资本进军新农村市场,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障碍。

  本来,按照国务院2005年初颁布的“非公经济36条”,民营企业可以投资任何一个法律法规未禁止进入的行业。但“非公经济36条”只是一个原则性的“决定”、“意见”,本身不是法律,而具体的操作政策又迟迟没有出台,在约束力不足的情况下,刚性的既得利益便驱使

垄断行业部门对中央的民资准入政策采取能拖则拖、阳奉阴违的做法,使得民企在行业准入方面仍然面临大量的障碍,有民营老板将其称为“玻璃门”现象———看得见门,门好像也没关,但就是进不去。

  因此,新农村建设的成败,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国家和地方政策能给民营资本进入新农村提供多大的空间。或许,“非公36条”确实需要一份时间表,就像中国入世协议那样,要逐条逐款写清哪个行业在什么时间开放到什么程度。对外国企业能做到的事,为什么对本国的民营企业就做不到呢?从这个角度看,新农村建设,对于促成垄断行业对民资开放,未尝不是一个契机。

  (日京/编制)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