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发展自主品牌也要发挥后发优势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11日 09:46 经济参考报

  虽然“MADE IN CHINA”在世界的各个角落无处不在,但我国自主品牌出口的比例还很低,国人看到自己企业制造出来的产品,仅仅钉上一块商标就身价倍增,而自己只能够得到一点加工费,就感到非常的痛心、屈辱,责备我们的企业家满足于蝇头小利,没有远大志向,痛骂经济学家倡导市场开放,责怪政府无动于衷,不采取强有力的扶植政策。

  没有人不希望我们早日拥有自己的民族品牌,但我们必须看到的一个基本事实是我
们实行改革和开放的经济政策只有二十多年的时间,我们的民族企业真正进入国际市场也仅仅是十多年的事情,我们的民族工业还处于起步的阶段,拿我们的民族工业和西方跨国公司进行简单对比,进而责备我们的企业家,不是无知,就是幼稚。有谁看不到品牌能够带来巨额的经济收益呢?有谁比企业家更喜欢利润呢?有谁会对经济利益轻易满足呢?只是你没有认识到品牌其实是种无形的资产,无形的资产和有形资产一样的是都是投资的结果,不一样的是品牌方面的投资风险要大得多。虽然“代工生产”(OEM)所获得的利润远低于将产品直接卖给消费者的企业,这些企业利用其品牌优势和销售专长能够卖高价,但能够卖高价与能够获得暴利是两个概念,因为创立知名品牌和建立自己的营销渠道、售后服务网络都是非常昂贵的,高产出是与高投入对应的,企业价真正关心的是利润率,而不是利润总量。

  打造品牌不是起一个名字那么简单,尤其在国际市场上,创立一个国际名牌的费用极高,需要巨额的投入,要打造自己的品牌,就要增加对品牌的营销开支,销售品牌产品,要有很高的营销技巧和建立优良、高效的营销网络和售后服务体系,要将收入的很大一部分,如10-20%用于广告和推广,参加国际展览的费用也非常昂贵,而且不是说做了这一切就一定能够成为知名品牌。巨额的投入仅仅是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仅仅投入是不够的,著名品牌不是可以随意用金钱“制造”或“铸造”出来的,否则我们就可以依靠贷款“速成”一个国际知名品牌了。现在我们看到的国际知名品牌都是经过异常残酷的大浪淘沙式的商业竞争所剩下的优胜者。尤其我们作为一个后发展国家要将一个新的、来自中国的品牌来取代欧美各国早已形成的强势品牌,难度可想而知,所以,我国的一些企业采取了直接收购外国现有品牌的方式。

  我国企业研发能力弱,研发投入少,不是一个简单的认识问题。一方面我国的企业规模普遍还很小,不可能建立起来和跨国公司相媲美的研发机构,也不可能有跨国公司那样规模的研发投入,IBM的研发投入是联想公司全部营业收入的四倍。所以,赤手空拳地叫嚷着与人竞争,创立世界名牌,不是无知,就是想骗取喝彩或资助。另一方面,我国作为一个后发展国家,直接学习西方国家的先进技术要比搞“二次发现”要经济的多,进步要快的多,可以用几年的时间走完西方先行者需要几十年才能走完的路,开展真正意义上的创新,这就是所谓的后发优势。

  “代工生产”也并不是没有出路,也不能不考虑客观条件过早地人为结束这个阶段,走贴牌之路可以使企业在短时间内迅速壮大,你很难想象一个小公司在规模很小的时候就成功地创立了世界知名品牌,它需要长时间的努力,企业家并不需要别人提醒拥有

自主品牌的好处,企业家会在条件成熟的第一时间做出决策,因为拥有资本的人是那么的热爱利润。三星在70年代主要生产没有品牌的产品,现在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电子集团了。

  需要明白的一点是我们的企业家不能“全民皆兵”,搞“人海战术”,搞运动,都走品牌之路,打造世界知名品牌并不应该是所有企业的最终目标,也不是企业的唯一出路,世界上的企业何止千万,历史悠久、富有生命力和

竞争力的公司也不胜其烦繁,但知名品牌毕竟使少数,也正因为其少,才倍显珍贵,才能够为它的拥有者带来稳定的收入。

  在今天这样一个竞争异常激烈的时代里,树立一个品牌的难度要比索尼、松下、三星、宏基当年难的多,在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要让一个品牌引起消费者的注意并得到他们的认可是非常困难的,尽管不是不可能的。但打造品牌的投入毕竟属于一种高风险的投入,企业一定要在具备最基本的条件时再做决定,千万不要盲目听从假专家的思想动员。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盲目投资建立自己的营销网络,增加研发和广告的投入,不仅会承担过大的投资风险,而且可能伤害到自己的OEM客户。企业可以利用自己在给著名企业生产零部件或产品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制造专长在竞争不那么激烈的高利润新奇零部件领域发展自己的专长,而非一定要在大众化产品领域谋求领导地位。


 
北京师范大学
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经济问题研究中心:卫志民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