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2006空调旺季全面启动(附图)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10日 10:15 每日新报

  烽火三月, 2006空调冷冻年度旺季市场即将揭开帷幕。最近一周,国内四大主流家电连锁商家相继发布 2006空调行业趋势研究报告。分析四大连锁商发布的研究报告内容, 2006年空调行业的脉络基本清晰起来。

  产品———高端化势不可挡

  “节能、健康、时尚”,这三个词成为各大连锁商家近期提及频率最高的词汇。

  本周二,在以“空调 2006冷冻年度旺季销售趋势”为主题的永乐生活电器 2006年空调厂商研讨会上,与会人员一致指出, 2006年空调功能的复合化,消费的高端化趋势将成为影响市场的重要力量。永乐负责人介绍说,从中国空调消费普及开始,空调市场的消费者就一直处于产业发展和舆论的引导之中。

  国美电器《 2006空调消费需求研究报告》显示, 2006年空调市场消费需求开始从低价向节能、健康、时尚型产品过渡。国美对其内部 ERP系统数据分析表明,国内选择健康节能空调的消费者已经超过 50%。其中,健康、节能成为购买空调的首要因素,分别达到 80.3%、 78.5%。消费者在购买空调产品时,有 88.9%的消费者关心节能、制冷、制热效果。

  点评:产业期待“稀缺性”功能出现

  由主流家电连锁对 2006年产品流行趋势的描述中,可以得出的一个基本判断就是,商家试图希望通过几大共性特征“引导”,将空调行业推向一个更高的台阶。但是,业内专家罗清启指出,同往年相比,今年各大连锁家电企业对市场的引导方向依然停留在非主流功能的添加上,鲜有“稀缺性”功能出现,产品本身并没有大的突破,结果只能是“引而不导”,整个行业的增值空间仍然十分有限。当然,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与全球空调技术缺乏革命性突破都有关系。

  价格———百亿大盘打造性价新格局

  今年,厂商对启动 2006空调冷冻年度旺季市场的积极性和紧迫性远超往年。大单采购和货源的储备已成为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

  在刚刚结束的国美全球空调采购会上,国美与主流空调品牌签约的采购量达到了 2006年整体市场份额的 40%以上,启动首单现金采购达到 50亿元,其中畅销机型达到 65%。苏宁电器在其《 2006中国空调行业白皮书》(下称“白皮书”)也声称,拿出 40亿现款进行定向采购。

  永乐在更早一些时候已在全国抛出数十亿元大手笔订单,并囊括了国内外各类名牌。从大中电器提供的初期营销方案来看,大中电器根据天津的空调销售特点,先期采购了价值上亿元的空调新品。

  粗略计算,四大家电连锁 2006年度空调采购额高达 100亿元以上。上百亿元空调大盘的背后,已经显露出商家大战空调市场的决心。

  点评:供需决定价格

  每年空调市场开局,价格都是一个不能回避的话题。业界专家罗清启指出,从理论上说,连锁商家大规模采购所产生的规模效益首先会让整机制造企业受益。进而,整机制造企业的规模效益会进一步影响上游配套企业。在这个链条上的相关企业生产成本均可以得到优化,进而为产品价格下降创造空间。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主流家电连锁商家的百亿大盘合同的执行情况将成为生产企业成本能否优化的关键所在。

  产能———过剩压力犹存

  巨量库存一直被认为是行业内的隐形炸弹以及价格战的内动力。

  国美报告指出, 2005空调冷冻年度国内空调市场库存量冲破 800万台。今年,空调厂家的普遍策略是采取限量生产的方式,并试图以此提升空调价格,缓解供大于求的矛盾。

  与过剩产能相对应的是居高不下的原材料成本。报告显示,目前国内家电用

钢材价格同比去年平均上涨 20.6%以上,铜材价格平均上涨 31.9%,工程塑料价格平均上涨 40.4%。运输价格平均大约上涨 20%。与此同时,空调压缩机也步入全线告急的卖方市场时期。一些空调厂家均出现了供货紧张情况。

  对于巨额库存是否会产生新的价格战。国内企业负责人认为, 900万套空调库存根本不足以引起价格大战,对于一些滞销的、

性价比不高的产品,即使降价也是合理的,但不足以影响行业整体价格大幅跳水。这也正是 2005年空调企业不再通过特价机大打价格战,抢占份额,更多地把竞争重点放在了产品精细化,提高产品品质方面的主要原因。

  点评:“限产说”不成立

  尽管渠道商对产能状况表示出担忧,但工厂方面却依然存在扩张动力。

  “工厂 48小时连续生产,产品仍然是供不应求。最近一家代理商给我们打款 2000万,照样要十天之后才能拿到货。”针对工厂“限产”一说,美的空调天津分公司总经理于海宏认为,主流厂家不会限产。这应该是一种狭义上的限制。一种可能是针对局部地区的滞销型号限制。另外,一些小的工厂当前没有生产订单,也可能会限产。毕竟,行业利润水平下降,经营压力增加,势必考虑投入产出是否合理。

  新报记者张琦摄影新报记者王健

  <责任编辑:张焱磊>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