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攻坚克难,惟有继续深化改革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08日 09:52 中国经济时报

  ■车海刚

  “不管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我都将一往无前,义无返顾……”1998年“两会”闭幕日,新当选总理朱基的这句铿锵誓言曾被许多媒体用作大幅标题。

  2006年“两会”上,温家宝总理则用掷地有声的语气对2900多位人大代表
说:“任何艰难险阻都挡不住我们前进的步伐。”

  时隔八年,两位总理表现出的决心和信心同样令人动容,他们身后的背景却有了很大不同。这八年,中国跨越了“九五”末期和整个“十五”,其间经历了亚洲金融风暴的冲击、两次宏观调控的挑战,以及特大洪水、SARS疫情等灾难事件的考验。而最具标志性意义的变化是,中国于2001年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自此与全球经济密不可分。

  八年前,人们关注的焦点集中在国有企业改革、金融改革和政府机构改革。八年后的今天,一方面,改革已从中微观层面向宏观层面、从经济领域向社会和政治领域全方位推进,不折不扣地进入了“深水区”;另一方面,由于改革过程中的利益失衡加剧,人们对于改革的路径、方向等问题产生了明显分歧,以往的改革共识濒临解体,改革遭遇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

  可以说,执政党和中央政府今天面对的形势远比1998年更为错综复杂。

  中共中央关于“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十一五”规划纲要,这样概括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和问题:生产力还不发达,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经济结构不够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解决“三农”问题的任务相当艰巨;就业压力依然较大,收入分配中的矛盾较多;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亟待解决,处理好社会利益关系的难度加大。

  帮助读者正视和梳理这些问题,为解决问题提供某种思路或视角,是我们在本期特刊中用12个版面推出“难点”专叠的初衷。但受篇幅所限,难免挂一漏万,只能着重解读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几个点。

  细心的读者可能会发现,我们选取的这些“难点”有4个与“三农”相关。毋庸置疑,“三农”问题是长期制约

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头号难题,也是阻碍“十一五”规划目标和全面小康社会顺利实现的最大拦路虎。

  其他一些难点,如就业和社会保障、收入差距拉大等,也都是当前为社会各界普遍关心的话题。

  这些矛盾和问题各有其形成机理,也各有具体的化解办法。但总体而言,继续推进并深化以市场化为基本取向的改革开放,应是我们毫不动摇的大政方针。

  本次“两会”提交审议的“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已把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明确列为“十一五”期间的战略重点和主要任务之一。纲要说,过去二十多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同坚定地推进改革开放分不开的。要完成新阶段的发展任务,也必须坚定不移地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

  纲要提出,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要加强对改革的总体指导和统筹协调,在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要按照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这是中央决策层审时度势作出的正确判断和抉择,也可视为官方对围绕改革发生的一系列争论给予的正面回应。

  我们认为,近年来改革引发的一些问题不应归咎于改革本身,而恰恰是市场化改革不到位或发生偏差所导致的。即便是被公认为“不成功”的医疗、教育等领域的改革,表面上看是市场化过度造成的,实质则是由于在市场化改革过程中没有很好地厘清政府与市场、政府的权与责之间的关系。这种错位只能依靠更加深入、彻底的改革来矫正。

  显然,在新一轮改革开放当中,以政府职能归位为核心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一个至为关键的决定性环节。政府改革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题中应有之义,也左右着其他各项改革和整个改革事业的成败。近两年,

宏观调控中出现的政令不畅、政策走样,以及中央提出建设新农村以来各地显露出的“变味”苗头,无一不向我们警示着政府改革的必要和紧迫。

  我们注意到,温家宝总理在此次《政府工作报告》的最后,特别用了三个段落强调“十一五”对各级政府提出的要求。他说,必须大力加强政府自身改革和建设,加快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并列举了一系列改革要点。

  众所周知,中国20多年来走的是一条由政府主导和推动的改革路径。如今,改革的目标已经无可回避地指向政府这个主体本身,所谓“改革攻坚”,最“坚”的堡垒正是政府自身的权力和利益。政府能否在这场自我革命中破茧而出,需要智慧,也需要勇气。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