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中部崛起将进入“实战”阶段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08日 09:52 中国经济时报

  ■本报记者王彧

  两年前的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两年来,虽然国家关于中部崛起的纲领性文件一直没有出台,但中部六省探索如何崛起的脚步却从没有慢下来。今年2月中旬,由温家宝总理主持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了国家发改委关于《促进中部崛起的若干意见》,并且传递出信息,该意见近期修改完将出台,这将是指导
中部地区未来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中部崛起将进入“实战”阶段。

  据悉,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将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动力,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促进社会和谐,建设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

能源原材料基地、高技术产业及现代装备制造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在发挥承东启西和产业发展优势中崛起,实现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中部地区包括山西、河南、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六省,全区土地面积102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10.7%,拥有3.61亿人口,占全国的28.1%,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23%,是中国主要的动力和原材料输出地区。中部地区比较优势明显,具有区位优势和交通便利优势、资源优势、农业潜在优势、工业基础优势以及人才优势。

  可以预见,《促进中部崛起的若干意见》出台,将使2006年成为中部崛起政策全面实施的关键之年,中部地区将迎来大发展时期。有专家分析说,首先,宏观政策将有利于中部地区较快发展。国家将进一步加强和改善

宏观调控,继续加大对农业等薄弱环节的扶持力度,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将正式拉开序幕,促进中部崛起战略进入具体操作阶段,为中部地区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其次,具备了加快发展的基础条件。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工业化中期加速发展阶段,重工业化特征将更加明显,经济发展越来越受到能源、矿产资源等要素的硬约束。而这些要素恰恰是中部地区的优势所在,特别是随着中部地区交通基础条件的不断改善,综合优势将进一步显现,促进中部地区长期聚集的能量将加速释放,为中部崛起奠定基础。第三,优势产业在调整中将继续获得更大发展空间。虽然水泥、钢铁等行业依然是宏观调控的重点,但“有保有压、区别对待”的政策不会改变,中部地区能源、原材料等优势行业多数属于国家鼓励发展的范畴,在市场调整中将会得到更多的发展空间。同时,国际资本和沿海产业正加快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这些都为中部地区加快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但也有专家指出,中部地区经济发展存在六大“软肋”:产业结构演进出现“偏”;经济体制存在“僵”;资金投入和产业规模“小”;自主创新能力“弱”;工业产品结构趋“同”;对外开放程度“低”。这些将制约着中部“崛起”,亟须加力解决。

  加快中部城市群建设和优化生产力布局是中部崛起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和区域合作进入新时期的必然要求。这在促进中部崛起的若干意见中将有所体现。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刘锋博士的研究报告认为,中部生产力空间格局总体呈现出“十”字型架构,城市群发展也已初具规模。基于此,中部应该构建“宏观成带、中观组团、极核突出”的格局。

  从宏观上看,中部区域的生产力和城市空间布局总体上形成了两大经济带,即沿京广铁路轴线构成了一个南北走向的纵向经济带,沿长江轴线构成了一个东西走向的横向经济带,东西向和南北向构成了一个“十”字形架构的中部经济隆起带。

  纵向贯通中部的京广线,连接了中部21个大中城市,沿着横贯中部东西向的长江,分布了中部19个大中城市,是中部城市分布最密集的城市带和经济带。

  城市是区域经济的主体和核心,城市群在区域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从空间布局来看,中部以省会中心城市为基础,已初步形成六个成规模的城市联合体,并显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它们分别是武汉“1+8”城市圈、中原城市群、

长株潭城市圈、昌九景城市群、安徽沿江城市群和太原大都市圈,它们对整个中部以至全国经济的发展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基于中部区域的区位、现实基础、发展条件、空间布局及外部环境,中部构建“宏观成带、中观组团、极核突出”的生产力格局,将有利于中部进行内部协调,同时与外部紧密对接,尤其是与东部三大经济圈的对接和融合,形成中部“内外兼顾”的发展格局。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